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议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建军

  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不应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起着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作用。现行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在此种情况下,教育部决定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来开设,这和在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过程方法的掌握有所不同,它更注重从学生生活和社会中选择来确定学习内容,强调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大胆质疑与假设
  
  大胆质疑与假设,是物理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人说过:假设是科学研究的翅膀。这有力地说明了假设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如在讲授《速度的变化》一节时我们可作如下表述: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在通常情况下,人从静止到运动需要一个加速的过程,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是越跑越快的,而各人的体力不同,当速度达到最大后,体力差点的速度就开始慢,但在4×100m的接力赛中,一般不会出现体力不济的情况。可到底谁说得对呢?请同学们拿出依据,而最好的依据就是组织一次100m赛跑,让大家进行一次测量。可预制一张表格,让学生按表进行计时测速。
  
  二、通过把握过程获取物理知识
  
  显而易见,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改变传统物理教学中轻“过程”重“知识”的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探究“自然”,从中获取知识。
  物理学科本身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学科的性质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事物的自然现象,从而去探究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最终学到相应的物理知识。在学习《浮力》时,老师可以在同一种液体中放入不同物质或用同一种物质放入不同的液体中,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还可以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做浮力实验,这时同学们就会有所发现。如,用量缸打一缸水,准备好不同物质(木头、石块、铁片等物质),找几个同学共同完成实验,让他找出几种物质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会出现沉浮不一样的情况,由于是实验,同学们会饶有兴趣地去完成,老师从旁边指导,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有的比水的密度大,有的又比水的密度小,密度大于水的物质放进水中就会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质放入水中就会漂浮在水面上。因此说物体浮力的大小跟该物质的密度大小有关,这时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不同种物质放入同一种液体中,密度比该种液体大的物质相对该种液体而言浮力较小,反之,浮力就较大。
  以上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即找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又从中学到了我们要学的知识。
  
  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
  
  在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老师们还应注意:广视听、倡争辩、勿拘泥。我们知道,见得广、听得多的学生求知欲比较旺盛,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探索兴趣也十分浓厚,同时他们的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生由于意见不同而发生争辩,会使他们探索的欲望发展得特别强烈,探索能力也会迅速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地对一些问题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争辩的余地,这样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养成严密科学的探索习惯;教师不拘泥于自己的见解,可以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他们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颖的思维方法,并且用这种方法得出独创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就是教师们努力后希望看到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