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0年初步统计,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已有小学10万余所,中学1.2万余所,普通高校近百所,在各级各类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达1851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7.5%左右,民族地区初等教育落后的现状是众所关注的问题,这种落后的现状既表现在民族地区农村对基础教育的支持薄弱,亦表现在基础教育对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作用不够,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的不适当。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课程设置方面,谈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一、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由校长领导、教师做主力、课程专家做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既可以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课程,也可以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改造;可以借鉴,但借鉴绝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来自学生的需要,符合学校的条件,任何人包括课程专家、教师、校长个人都没有权利不顾学生的需要及学校的实际条件而开设校本课程,开设校本课程成功的关键明确并处理好学生、教师、校长、专家、家长在决策和实施校本课程中的关系。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研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常常被误解为学校课程,因而导致对校本课程的重视和开发力度不够。实际上,学校课程指的是学校里的课程,包括国家、地方和学校自己定的课程。另外,校本课程概念中包括着更深刻的教育改革理念――校本理念,校本是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生的需求怎样?学校教师的水平怎样?设备及其他教育资源怎样?只有学校最清楚。因此,课程应该给学校留有余地。学生的个性只有老师和校长了解得比较清楚,并有可能为其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是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提供的一种新的有力保障。
  
  二、民族地区的课程设置现状与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相当薄弱,其农村自然、社会环境较差,贫困现象严重,因而基础教育的发展也相对呈落后状态,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主要以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为目标,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施加影响;课程设计多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课程的目标要求过高,课程的门类过多,脱离农村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课程门类的学科化倾向又强调了专任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影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主要是文化知识课,生活技能、实用技术类课程太薄弱。以上问题表明,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应立足于民族地区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价值追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向,当前的重点是以提高人的主体性为核心,完善人的主体素质,主体素质好的人是社会进步的依靠力量,也是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的生力军。二是课程目标的具体设计,应反映时代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根本要求,课程改革应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给予充分的体现和保障。三是人的发展要求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尽量让所有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后,掌握人类社会进步的成果,使学生在时代已达到的高度上发展完善。因此,民族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多元化。构建合理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呼唤。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也是学校职责和功能的一次变迁,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和选择权,学校承担着开发课程的职责和任务。在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课程开发与决策,还是一件十分新鲜的事情;学校明显存在着开发课程的意识淡薄、能力欠缺、资源不足等多种问题。正因为如此,学校领导和教师更要高度重视,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克服困难和创造条件,挖掘学校和社区的潜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可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尽力把校本课程开发和试验工作做好,办出民族地区学校特色。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
  
  1.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开课方案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和社区实际,明确本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任务,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除了要求校长、教师乃至学生统一认识、端正态度外,还要广泛宣传,积极联合,取得家长、社区人士及其课程专家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一是课程现状,包括现有课程的利与弊;现有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作用状况;课程对教师实施的适用性状况等;二是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提供的课程资源;三是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四是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等。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聘请有关专家会同学校教师对学校开发的各门课程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研究。
  通过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论证,进而研制课程方案,根据校本课程特点,研制课程方案主要包括:(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2)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3)对教师申报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其中包含:拟开的科目、课程设计的构想、教师小组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本校和社区拥有所需要的课程资源,等等;(4)课程设置的大致结构,含必修课与选修课各占的比例及门类和名称、各门课程的年级安排和课时设定;(5)学生选课指导。
  
  2.编制课程材料,建立评价体系
  开发一门课程,与之同步的有课程学习要求(相当于大纲)、教科书、教具和学具、练习册等文件和材料。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发课程条件不算很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过渡的方法,但至少要有两份材料:课程的指导纲要,包括课程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或活动安排、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学生学习指导材料,可以按主题或按活动,或单元以单元包的活页形式呈现。
  为保证课程的有效性,提高课程的实效性,除了在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中明确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外,仍有必要规定其实施细则。
  实施课程评价,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的考察和测量,反思课程目标的目的性和实际性程度,课程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程度等。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意见、课程专家的定性评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等等。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校本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3.突出实践活动与生活技能课程,展现校本课程的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课程和生活技能课程对于民族地区学生来说作用更大,因此,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考虑。
  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构成的课程。它通过具体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使学生对要认识和学习的对象直接经历,动手去“做”,亲身体会,这样做,不仅使知识内化,而且将原有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外显出来。实践活动课包括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侧重于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等。在课程的安排上应确保活动课的时间,使学生不仅从教科书上学习,也从实践中学习,开阔眼界,发挥特长,提高动手能力,身心全面发展。
  生活技能课程是在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着眼于民族地区农村儿童的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农村社区发展对其成员素质要求而设的一类课程,其内容包括环境、健康卫生、饮食习惯、人际交往、文明礼貌、人口、自防自护、社会公德、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等等。通过生活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农村儿童增强在农村社会的参与能力,从而使基础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体现出它的价值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柳斌.21世纪素质教育实践实施全书.长城出版社出版,1999.
  〔2〕 王永红.课程改革的伦理取向.课程•教材•教法,2001(3).
  〔3〕 夏铸.新世纪,展望民族教育的新发展.中国民族教育,2001(1).
  〔4〕 季苹.论课程结构.中小学管理,2001(2).
  〔5〕 景民,李瑾瑜.西部开发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0(11).
  〔6〕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0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一).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39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