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滥觞”本义辨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们知道,“滥觞”一词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含义是比喻事物的起源、开端。这个含义是它的引申义,也是比喻义。它的本义只用在原始的出处中,其他地方罕见。该词最早出自《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在这句话里,“滥觞”用的就是本义。后来,“滥觞”在古今汉语中使用的都是它的比喻义(即引申义)。例如:钟嵘《诗品》:“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合,然是五言之滥觞也。”虞世南《琵琶赋》:“强秦创其滥觞,盛汉尽其深致。”郭沫若《论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等等。
  对于“滥觞”的引申义(比喻义),人们一般都能准确把握并正确运用,很少出现误解误用现象;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词的本义却一直存在着误解,就连一些权威性的辞书也未能例外。
  让我们看看一些代表性的辞书对其本义的解释。《辞源》:“原意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少,只能浮起酒杯。”《辞海》:“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现代汉语词典》:“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
  这些辞书的观点完全相同,如出一辙,都把“滥觞”本义的核心部分释为“浮起酒杯”。其他辞书也基本如此。事实上,这是不够准确的,更是缺乏训诂依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滥”字其实并没有“浮起”之意。换言之,“滥”字的含义并非“浮起”。让我们检索一下古文献中对“滥”字的训释。
  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滥,泛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作注云:“谓广延也。”⑵三国何晏《论语集解・卫灵公》:“滥,溢也。”⑶西晋杜预《春秋左传注・哀公六年》:“滥,溢也。”⑷《广韵》:“滥,泛滥。”⑸《增韵》:“滥,水延漫也。”在以上文献中,不论是把“滥”释为“泛滥”(亦即“水延漫”),还是释为“溢”,“滥”的词性都是不及物动词,其内涵都不包括“浮起”之意。
  因为“滥”不是及物动词,也没有“浮起”之意,所以“滥”与“觞”之间不能构成动宾关系;“滥觞”的本义也就不能释为“浮起酒杯”。那么,“滥觞”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呢?
  如前所述,“滥”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两个义项:“泛滥”(水延漫)和“溢”,其中哪个义项适用于“滥觞”、在“滥觞”中可以说通呢?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义项分别放进“滥觞”这个词组之中,进行考察。很显然,“泛滥”之义,在该词组中是说不通的,可予以排除。因为“泛滥”是指水在平地上漫延、漫流;在酒杯中当然是谈不上“泛滥”的。而“溢”怎么样呢?且看《说文解字》:“溢,器满也。”这个解释说明“溢”的含义与“器”(即容器)有关。显而易见,此义项正好适用于“滥觞”,因为“觞”就是一种“器”(酒器)。可见,“滥觞”中的“滥”可以释为“溢”,而“溢”又可以释为“满”。那么,由此可推,“滥觞”即“溢觞”,“溢觞”即“满觞”。在这里,由于“滥”、“溢”、“满”都是不及物动词,因而在逻辑上,它们与后面的“觞”都不能构成动宾关系,而只能构成动补关系,即“滥于觞”、“溢于觞”、“满于觞”,意思都是“在酒杯里盛满”、“对于酒杯来说可以盛满”;换言之,就是“盛满酒杯”。这当然是可以说得通的。
  综上所述,“滥觞”这个词的本义应该是“(水)盛满酒杯”,而不是“(水)浮起酒杯”。虽然“盛满酒杯”和“浮起酒杯”两种说法在“滥觞”的出处中都可以表示“水少”,在原文中都可以说得通,都有助于原文意思的表达;但训为“盛满酒杯”不仅训诂有据,语法可通,而且更有夸张的修辞效果(因为只能“盛满酒杯”的水显然比只能“浮起酒杯”的水更少!);而训为“浮起酒杯”则相反。所以,我们也可以由此推知,在“滥觞”的出处《荀子・子道》中,作者是以“觞”的容量小来形容水量少的,而不是以水的浮力小来形容水量少的。
  总之,人们之所以误解了“滥觞”的本义,是缘于误解了其中“滥”字的含义。可见,要准确解读“滥觞”的本义,关键还是要索解“滥”字的真正含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4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