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辅导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高亮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笔者连续三年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7、2008级各专业新生入学后第三个月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主要内容涉及到自我意识、人格、人际关系、学习心理、性心理、择业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女生较男生有较多的心理问题。一是抑郁状态,主要表现为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悲观、思想不集中、情绪起伏过大、爱操心、感到自卑等;二是强迫状态,主要表现为莫名其妙地不安,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过于拘泥等;三是神经衰弱现象,主要表现为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常常失眠等;四是自信心不足,主要表现为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缺乏判断能力,办事畏首畏尾等;五是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在乎别人的视线,总注意周围的人,为脸红而苦恼等。笔者综合分析认为:大学新生的共同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人际关系、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自我意识等三个方面。
  1.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困扰新生的主要诱因,一些城市里的学生比较自我,不懂得与人沟通的技巧,导致同学之间关系不佳,自己内心也很苦闷;农村来的学生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据调查数据分析,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大一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心胸狭隘学生的不快。本来他们远离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进而发生其他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此外,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也有的同学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问题
  在大学生活适应上出了问题,没有习惯高校里学习的方式和节奏,属于大学新生中常见现象。调查中近一半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为理想和目标的失落。有些大学新生形容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天虽已大亮,但高考这盏明灯却也熄灭了,生活中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这种后无动力前无目标的情况,导致近半数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考试pass即可”。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经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由于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在中学时站在山顶“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表现出对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的教学。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难免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心理,学习动机的强度发生疲软,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及其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
  3.自我意识问题
  据调查,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高校有许多学生组织,有许多社团活动,班上也有各种活动,新生对这些既新奇又困惑,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一些社团,由于缺乏经验遭受挫折,从而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的深渊。
  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二、大学新生的心理辅导方法
  调查中,许多学生在谈到自己的心理困惑时,都相信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能够顺利度过这一心理困惑期。那么教师应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有效地疏导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力量。这一环境来自于学校全体教职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共识。如果说全校参与辅导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那么全校可以先一起努力,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首先,对全校的学生工作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咨询的概况,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各种学生工作。其次,可发挥校报、校刊、广播站等舆论宣传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调适作用和凝聚作用。
  2.坚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的心理辅导原则
  传统的心理辅导侧重矫治,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只是对个别问题的抉择困难。预防性原则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新生入学以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发展性原则的重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发展学生的潜能。新生入学时,许多人对自我都抱着较高的评价和期望。而进校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
  3.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使其更健康地成长。我们可利用校园网开辟“心灵有约”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的普及教育,开展非面对面的心理问题的探讨;对有相同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组成心理小组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个人现场心理咨询等。学校应采取措施,拓展这方面工作。
  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还得心药治”。有了心理问题,人们自然是想到找心理医生宣泄、倾诉。但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慢慢融入大学生活,许多心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韩翼祥,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30-148.
   [2]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311-382.
   [3]曾凡龙,湛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04:26-125.
   [4]宋专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26-175.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