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数学回归幼儿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小英

  摘 要: 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文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 数学教育 生活化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特征感兴趣和有好奇心,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鼓励幼儿运用正在发展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问题。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从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答身边的实际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即“用生活来教育幼儿,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纲要》也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也就是说,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应该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
  一、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力求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1.寻找幼儿生活中具有启蒙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现象,作为数学教育的题材。
  过去的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偏窄、偏深,没有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过于注重对幼儿灌输抽象的数学知识,造成一些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我们选择数学教育内容时一定要淡化概念,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例如,在认识日历的活动中,让幼儿观察每个月的天数,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是31天,有的是30天,有的又是28天呢?教师再用故事的形式去回答,这样的学习幼儿更感兴趣。再比如,在“认识数字”的活动中,先让幼儿寻找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使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再让幼儿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中常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幼儿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非但不觉得学本领不好玩,反而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2.从幼儿关注的各种问题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经常会遇到自己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例如:在喝豆浆时,自己杯子里的和别人一样多吗?户外锻炼时投沙包谁投得远?装玩具的篮子谁大谁小?1元钱能买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就幼儿关注的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孩子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启发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不仅感受到数学的巨大作用,而且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善于发现,合理使用,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教育方法论十分明确地指出,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言:“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幼儿是在教师为其提供的数学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使幼儿在与同伴、环境、教师的相互作用中,汲取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因此,材料提供是前提,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生活化的材料既受幼儿欢迎又能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我们可以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自然物品作为数学材料,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到有亲切感,而且能把幼儿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分类”教学活动,根据班内幼儿衣服、鞋、帽子的颜色、式样,以及男、女孩子的头发长短等进行活动设计,学习“数数”,让幼儿观察教室墙壁上的图案数量等。晨间活动,让幼儿参与收集材料,如,冰棒可以拼图;花豆、蚕豆可以分类、排序、数数;各种饮料瓶可以比较高矮、粗细等,孩子选择、比较、排序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为此,我先后制作数学操作材料八套(每个孩子一份),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学习数学,兴趣高、主动性也强,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大胆实践,学以致用,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通过实践,我觉得幼儿园数学教育既可以集体数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又可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随时进行。
  1.采用集体数学的教学形式,用模拟的生活和游戏场景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境,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如进行“认识日历”的活动时,我们对活动室进行了一番布置,活动室四周都是各式各样的日历(挂历、台历、墙历……大小不一)。我们发给幼儿每个人一张日历表,让幼儿自己练习看日历,在上面找出自己的生日,出生于几月几日,星期几;小朋友还可以二人一组,一人报出时间,另一人在日历表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还可让幼儿从日历上找到爸爸、妈妈的生日,进一步练习看日历。在这种模拟情境中,他们不仅认识了日历,而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在这样的游戏场景中学习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不错。
  2.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各种鲜活的情景可激发幼儿去探索的欲望。如在进行认识日历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习了一年多少天,一月多少天,一周多少天,而且在练习看日历和找生日的活动中无意间学习了加减的运算:一周有七天,五天学习,7-5=2,那么就有两天休息,今天是星期三,还有两天就可以休息了(5-3=2),妈妈三月份过生日,再过两个月就该我过了,等等。幼儿不仅巩固了日历的知识,而且发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幼儿园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选择的教材、情节贴近幼儿的生活,注重让幼儿感受并唤起生活的体验,就会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内容,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需要,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起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理解和应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