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建军

  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动学习的过程。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虽然经过几轮的教学改革,但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没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情况。我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调研,针对物理课堂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有下面几点建议。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物理问题出现在生活中,这样才能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过多的限制只会压抑学生。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教材中引用的教学案例有的与本地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在教授课程时,需要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本地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教学“电路的串联与并联”部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灯泡,一个是100W的,一个是25W的。如果将两个灯泡串联起来哪个亮?”先让学生讨论,而后再进行实验,让学生思索其中的原因。这个例子使得学生对于电路的串联的知识内容记得非常牢固。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换角色,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教学,就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心理,提高参与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却忽视了学生兴趣发生的关键,即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柏拉图认为,社会起源于人的需要。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都源于他们的需要,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也只能在满足或发展学生在教学中各种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事物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成功的起点。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学习兴趣是和情感想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被激发出兴趣的学生就会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就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想提高高中学生物理教学质量,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物理的活动对他们来说便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幸福愉快的体验。只有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富有哲理的幽默,通过出色的语言功底来表现物理现象的重要特点,并且巧妙地通过幽默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就可以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教育家米斯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另外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介绍一些简单的、容易奏效的“小技巧”,让学生尝试。
  三、引导、激发学生的疑问
  只有有了疑问,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需要的只是一些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则是人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爱因斯坦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不能死记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爱因斯坦认为,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机会至关重要的条件。以往的物理教学的最大缺陷就是教师致力于帮助学生寻找结论,并把这个“结论”原原本本地灌输给他们,从表面上使那些现成的问题得到看似最圆满的解决。这种教学的恶果,就是在客观上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忽略了学生独立自主的研究和探索,使学生能够得到的东西不但老化而且僵死。没有新问题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由地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米苏群.创设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2009,(23).
  [4]赵庆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考试周刊,2008,(25).
  [5]文双定.浅谈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