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目前,中国社会已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一种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源头,其中也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社会团体,他们都力图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宣扬自己的理念,因此,网络上各种思潮纷至沓来。纵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年发布的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可以看出学生一直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
[1]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可以接触并吸收很多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内容,但其中也不乏腐蚀大学生思想的精神文化垃圾。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列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自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具有平等性的特点,老师和学生处在网络的两端,平等地享有网络时间和空间,双方自由地交流看法、发表见解,为师生双方的交流营造了宽松的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是以权威自居,而是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探讨,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坚定自身的理想追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由于学生有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权,老师往往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育,为其全面而自主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1.完善高校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网络中也是这样。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要求严格实行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尤其加强对校园网BBS的规范与管理。
净化网络信息是维护网站的关键,高校的网络管理人员应提升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构筑信息海关,对接入的国内外网站信息进行检查和监督,屏蔽发布有害信息的网站,拒绝不实思想政治信息的侵入。高校还应强化网络行为责任意识,利用法律法规来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建立用户上网身份认证系统,实行实名注册登录,规范网络行为,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在同学之间倡导文明的上网习惯。但是规范对行为的约束毕竟是一种软性的约束,提到法律的层面,网站所有的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等最多只是给人一种价值上的导向以及心理上的警示。 [2]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思想政治正确的关键还是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
2.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想吸引更多大学生就必须在方法上进行创新,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目的的隐蔽、教育方法的有趣、教育方式的新颖,所以教学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3]网站的信息内容要以“贴近学生生活需要、贴近学生思想追求、贴近学生成长需求”为原则,于细微处着手,多采用富有网络特点的表达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在网站信息的处理方面,要保持广泛性、即时性。在网站内设计学生欢迎的栏目,例如助你成才、心灵港湾、情感驿站,发挥网站的引导作用,使正确、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如此一来,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好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建立自媒体平台
自媒体平台多种多样,博客、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都可以作为自媒体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注册门户网站微博,利用门户网站微博普及率高、功能齐全的特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老师可以随时随地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将教学心得、典型案例、研究成果、生活感悟等直接上传到微博,学生关注后可以更方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心得或是困惑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微信是如今拥有最多用户群体的即时通信软件,大学生们几乎人人都有微信账号,这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也提供了便利。辅导员可以创建一个微信群,这样平时发布班级通知,同学们便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思政老师和辅导员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上通过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互动,由浅入深地和学生探讨品德,探索人生的职业规划。老师利用自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借助这些平台成为了同学们亲密无间的“网友”。
三、结语
新生的事物总是在对旧物的扬弃中发展前进的,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渐进中飞跃。方法是开放的、发展的,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作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 [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与革新,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才能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朝着科学、进步、创新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4(7):71-89.
[2]钟瑛.网络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2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序言)5-317.
[4]胡恒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983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