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享受数学阅读的快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见。” “读”就是学生与课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达到享受数学阅读的快乐。那么数学到底应该如何“读”呢?难道仅仅就是单纯地“读”、机械地“读”?我认为其实不然,这里的“读”包含“阅读”的意思,但是和语文中的“阅读”又不完全相同,它带有更多的数学特色,也具有更多“读”的技巧……
  一、以“趣”引读
  [案例]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接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不断地比划“一米”和“一厘米”具体有多长,应该说大部分孩子还是对这两个单位具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也能体会到这两个单位之间的不同。可是这样的教学总让学生提不起劲。孩子开始比划时还是兴致勃勃的,可是到后来就是敷衍了。所以有个别孩子一节课下来,还是不能很好地分清这两个概念。于是我想到了“读”。 读“米”和“厘米”这两个词时,“一米”比较长,我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比如“米――”,“一厘米”比较短,我就让他们读音拖短点,比如“厘米”。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俨然,数学课变成了音乐课,但是孩子们真的很开心,我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也觉得是一种享受。在应用时,由于读题的过程中把这两个词放进去读,孩子们用声音的长短区分了“米”和“厘米”,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我的思考]数学是一门思维容量比较高的学科,较多地依赖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语文相比,缺少了一些趣味性。所以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即使老师采用了一些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有点牵强。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试一下以“趣”引读。具体在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给“读”增加趣味性。比如:在读应用题时,我找在读的过程中最能发现题中隐藏的“秘密”的同学,给予“最佳侦察员”的称号……当老师给“读”带上乐趣后,学生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他们不再认为“读”是枯燥的,相反,他们体会到“读”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
  二、以“疑”导读
  [案例]苏教版第三册第84页有这样一组题:1+3=□,1+3+5=□,1+3+5+7=□。2×2=□,3×3=□, 4×4=□。我一开始就让学生仔细看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大部分孩子都用眼睛看着这几题,另外有几个学生则在轻声地读题,但是我等了一会,没有人举手。我又问了一遍“你们发现了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吗?它们之间有秘密吗?”等了一会终于有学生举手了。但是在前面的铺垫花了接近两分钟。下课后,一个孩子告诉我“老师,我一开始也不知道三个算式有什么秘密,但是我读了几遍就知道了。”我豁然顿悟。学生产生了疑问,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啊。于是在第二个班教学时,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题,孩子们也体会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
  [我的思考]很多时候,老师让学生“读数学”时,都是等学生读完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所以很多学生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仅仅读书而已,而不会主动去发现所读的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以“疑”导读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读,读完后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有点类似语文中的阅读。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所以在“读数学”的过程中,以“疑”导读很重要,“疑”就好比是学生“读”中的指向标,给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读”的作用。
  三、以“情”渲读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我国参加2004年奥运会的男运动员有108名,女运动员有202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多少名?”教材不仅要求学生利用这一题列出“隔位退位减”的算式,还要求学生从这道题中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孩子们能列出正确的算式,我让孩子们先把题目读了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有个小男孩读得特别有气势,我大大表扬了一番,然后让其他孩子也象他那样读。立刻,整个教室里听到了孩子雄赳赳气昂昂的声音。刚读完,有个孩子插嘴说:“老师,我觉得中国真了不起,运动员们真有气势,我以后也要参加奥运会。”立刻旁边有几个孩子附和。这不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吗?孩子们象在语文课一样充满感情地读书,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情感,体会到了民族自豪感。
  [我的思考]在老师的备课笔记中,教学目标这一块除了以往的知识目标外,不无例外地增加了“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比如“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例题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教学目标真是信手拈来一大堆。但是问一下写这些教学目标的老师,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达到这些目标。答案显然不是肯定的。不是说老师们不想达到这些目标,只是与语文课相比,利用“数学课”来达到这些目标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意味。而“读”恰恰可以被我们的教学所利用。对于一些比较适合的内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读”的过程中,读后自然能有所感悟。对于数学中这些恰当的内容,学生也自然能在“有感情地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其中蕴涵的感情,
  [我的收获]在研究过程中,我合理地让学生“读数学”,并且采用各种手段促进这种“读”,使得“读”形式多样而不单调。一阶段下来,学生了解甚至创造了许多“读数学”的方式,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问题的速度加快了;学生能从“读数学”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意识地利用“读”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以及数学描述中所渗透的感情……“读数学”以后,我的数学课堂也变得更生动,听着学生那琅琅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语文学习中,“读”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同样在数学学习中,“读”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见。”让我们快乐地“读数学”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