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类培养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有机化学》课程是大类培养模式下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困难。因此,本文针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探索,旨在为“提高《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供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改革 大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O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37-01
  在现代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及其转化速度迅猛增长,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便捷地获取知识。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性灌输知识的模式已跟不上时代脚步,不能帮助新时期的学生将知识升华为智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是实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大类培养旨在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一次根本性改变,然而,大类培养绝非相近专业的简单叠加,其涉及教育资源重整、课程管理及评价体系再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变革等一系列问题[2]。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随着有机化学新理论、新机制、新方法的发展,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对很多专业的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其知识点多、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和内容抽象等特点,导致学生对有机化学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
  1.优化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课程涉及的教学章节较多,知识点庞杂,内容繁多,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知识需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优化和精選教学内容,以期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比如,有选择性地省略教材中陈旧繁冗的内容,而将重点放在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的各种有机反应类型、反应机理等内容上。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对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如有机反应中间体、过渡态、有机反应及历程、合成路线设计等内容的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此外,考虑到有机化学与许多非化学化工专业存在着学科交叉和渗透,讲授内容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例如,针对食品专业学生,应增强食品安全教育,如包装材料(聚丙烯、聚氯乙烯)对食品造成的污染、羰基化合物的滥用(吊白块、反式脂肪酸、增塑剂)、含氮化合物的滥用(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针对材料专业学生,可引入一些较新的前沿材料加以说明,如“21世纪的神奇材料”石墨烯,它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薄、最强、导热性最好且拥有强大柔韧性的纳米材料;针对环境专业学生,在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重点介绍防污减排的方法,包括有机合成路线的合理设计、副产品利用、催化剂循环再生等。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学生在学习时不仅感到轻松有趣,还能了解到有机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开阔眼界。
  2.变革教学手段
  目前,课堂讲授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基本形式,由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即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对学习任务进行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解决;课堂上采取提问和分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和巩固学习效果;课后布置相关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并指定适当的参考书供学生查阅,由此巩固、深化和扩展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实施不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介绍具体做法。
  在教学中增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专题研讨,让学生组建学习研究小组,对研讨内容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相互讨论及查阅资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走上讲台进行陈述。如在讲授羟醛缩合反应时,鼓励学生思考设计有机中间体季戊四醇的制备工艺路线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的实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改善。
  此外,由于有机化学是门实验学科,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我们以研究课题为载体,组建实验研究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以开放实验室方式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完成科技创新实验研究课题。例如,设计小分子对二乙烯基苯的合成路线并实现其合成。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反应路线包括自由基卤代反应及wittig成烯反应,并在实验室完成所设计的合成路线,最终成功制备出目标化合物对二乙烯基苯。这种学习方式会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考试是重要的环节。我们希望能改进“一考定终身”的考核体系,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这样既有利于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又可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避免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前突击就能过关”的现象发生,采用“结构评分”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综合成绩达60分为通过,不及格者按照学籍管理规定进行重修和补考。同时,为了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对平时成绩注重考察学生课堂出勤、课堂练习、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等内容。此外,还可开展“专题研讨”进行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课堂讲解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在考试方面注重题型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不断完善试卷内容,力求保证考试的客观、准确和公正,确保考试结果既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又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情况。考试结束后,对每一次考试进行试卷分析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对各个知识点及其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今后的课程教改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这种与多元化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考核办法可以在教、学、考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平时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影响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必须做好教学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编排和设计,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并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和总结过程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云海,武丹丹,李峰.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6,(5):163-168.
  [2]黎亚平,李磊.浅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实践及面临的问题[J]. 文教资料,2011,(8):175-178.
  [3]陈淑伟,王俊儒.农林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92-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