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落实素质教育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为依据,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基于此,文章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条件,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相关教学策略,以期为实现我国综合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作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重点学科之一,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学生个人的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时常感到困难重重。另外,教师也面临很多教学压力,为了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并推动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要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具体情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为依据,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作用和价值。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大部分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紧密。通过对生活实际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不难发现许多数学知识的身影。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个人的生活实践,还是在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要以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为依据,鼓励学生主动实践,有效突破传统、枯燥的计算练习方式存在的各种不足,将有效的教学策略与现有的主题教学实践相结合。其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以学生个人的生活实践经验为依据,真正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需要将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不同数学知识间的生活情境要素和相关要求。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了解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有效实现不同学习策略的应用及优化组合,从整体上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和计算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鼓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就难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和教学要求,鼓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真正意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为了保障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保证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另外,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每堂课中抽出具体的时间,采取快问快答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心算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喜欢参与不同的数学游戏实践活动。教師可以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举办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数学计算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不断挖掘个人的计算潜能,真正掌握基础计算的相关要求和解答策略。
  三、有效开展趣味课堂活动
  趣味课堂活动主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依据,真正采取创造性的策略和手段,不断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需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依据,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具体布局,更好地将兴趣的引导与潜力的挖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在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下,实现个人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另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将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相结合,明确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精髓。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不同知识的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和不足,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角色扮演活动和实践形式,让学生在个人自由选择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合作,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强化学生基础运算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极速运算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教师需要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了解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综合实践情况,分析学生的主体需求,让学生实现直观感受到抽象感受的有效转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算能力,掌握心算技巧。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有所区别。教师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而是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更好地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复杂,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表现的机会,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与未来发展,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整体上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稳步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