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良性气道狭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提高良性气道狭窄的治疗有效率,本文结合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本人的临床经验,从遗传因素、炎性反应等方面,阐述了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病机制。其次,主要以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为例,归纳了疾病的治疗方法,探讨了良性气道狭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良性气道狭窄;发病机制;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
  前言:良性气道狭窄为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症状以呼吸困难为主,如未及时治疗,易诱发狭窄气道远端阻塞性肺炎,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良性气道狭窄患者中,10%~40%的患者,均合并支气管结核,提示支气管结核为诱发疾病的主要原因。发病后,及时给予治疗,是减轻各项症状、促进病情康复的关键。
  1 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病机制
  1.1 遗传因素
  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具有调节细胞生长之功能。该基因的多态性改变,易增加患者罹患气道纤维化疾病的风险[1]。TGF-β1基因多态性改变,与遗传存在联系。当TGF-β1基因型为C/C型时,患者该疾病的发病率一般较低。当TGF-β1基因型为C/T时,气道狭窄的发生率将显著提升。可见,家属罹患良性气道狭窄者,应加强对该疾病的预防及重视。
  1.2 炎性反应
  诱发良性气道狭窄的炎性反应,一般来源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定植于口咽部位的病原体,可被带入呼吸道,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的几率。除气管及肺部感染外,胃食管反流,同样可参与至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病中。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即使气管插管处于3h内,插管后,患者多核粒细胞数量仍可提高10倍左右。而该细胞的增加,将导致气管黏膜出现炎性反应,导致良性气道狭窄发生。
  1.3 机械性压迫
  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生,与机械性压迫有关,一般发生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通气导管套囊所处的位置,为良性气道狭窄的高发位置。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套囊所带来的压迫、摩擦有关[2]。TGF-β,功能在于对组织进行修复。套囊所带来的机械性压迫,将导致TGF-β表达上调,致使受压部位肉芽组织细胞增殖。此时,患者局部黏膜低血氧症状将显著加重,良性气道狭窄发病。
  2 良性气道狭窄的治疗方法
  2.1 保守治疗
  良性气道狭窄保守治疗所用的药物,以紫杉醇为主。1997年,临床首次证实了紫杉醇对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研究发现,应用紫杉醇后,机体血管内膜的形成将受到抑制,且作用时间长久。20世纪70年代,经皮冠脉成形术正式被应用于临床,紫杉醇在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疗效,同样被证实。除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外,紫杉醇在治疗良性气道狭窄方面,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紫杉醇具有亲脂性强的特点,进入人体后,可被快速吸收,并抑制气道细胞增殖。良性气道狭窄患者,气道多伴有瘢痕。随着紫杉醇瘢痕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发挥,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将明显减轻。除紫杉醇外,丝裂霉素在良性气道狭窄的治疗中,同样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丝裂霉素C为化疗药物的一种,进入人体后,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从而达到预防气道再狭窄的目的,使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得到提高,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为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对不同的治疗药物进行合理选择。
  2.2 介入治疗
  良性气道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包括“直接扩张管腔法”、“气道支架治疗法”两种。直接扩张管腔法,适用于由瘢痕所导致的气道狭窄。要求借助支气管镜的辅助,通过球囊扩张的方式,达到扩张狭窄部位气管的目的。但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疾病,疗效维持时间极其短暂,患者复发率高。此外,该方法对患者软骨结构、功能完整性的要求同样较高。因采用球囊扩张的方式治疗疾病,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故可将其应用到病情较轻者疾病的治疗中。除球囊扩张外,经硬质支气管镜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同样可达到减轻气道狭窄的目的,且起效迅速。临床研究发现,采用该方法治疗疾病,安全性较强。但因需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软骨结构必须保证完整。如瘢痕组织较为坚硬,扩张难度将有所提高,患者存在发生气道壁损伤的可能。气道支架治疗,具有疗效持久的优势。但因需长期置入异物,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加之操作复杂,由肉芽组织增生所导致的新的狭窄极容易发生。
  2.3 外科手术
  行气管狭窄段切除断端吻合术治疗良性气道狭窄,能够有效减轻呼吸困难症状,促进病情康复。治疗前,临床应首先采用支气管镜以及CT技术对狭窄段进行定位,并对其炎症、水肿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手术方案,将狭窄段切除,并予以断端吻合,使气道狭窄问题得到解决。有学者在研究中,观察了气管狭窄段切除断端吻合术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17例患者中,共13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气道内镜增加至(12.6±1.8)mm。术后,共4例患者发生再狭窄。导致再狭窄发生的原因,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上述4例患者中,2例给予气管支架治疗,解除了再狭窄。通过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观察发现,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外科气道重建的方式治疗良性气道狭窄,如存在气道软化问题,则软化范围一般难以确定。此時,不建议采用该术式治疗疾病,以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
  结论:
  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炎性反应、机械性压迫有关。发病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或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抑制病情进展。为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应加强对不同治疗方法适应症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于治疗后,嘱患者定期复查,以实现对远期疗效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刘文广,李勇,何正兵.经电子支气管镜氩等离子体凝固联合高频电及冷冻治疗气道狭窄31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05):100-103+169.
  [2]陈兴翔,林泉士,程玲芳.气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术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重度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12):4-6+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0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