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慢性胃炎(CG)是以胃粘膜慢性炎症为表现的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多种病因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幽门螺旋杆菌。当今,西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普遍存在耐药现象,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因而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03—0146—01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1。目前,西医学对于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还尚未完全清楚,多种病因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其中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这种病原菌引起的慢性胃炎称为幽广]螺旋菌感染性慢性胃炎[2),相关调查显示本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3]。大量研究观察发现Hp感染也可以导致胃癌的发生致病[4]。因此,根除Hp不仅可以治疗胃中的炎症反应,对防治胃癌也具有重要意义[5]。目前Hp对于西药的耐药现象愈发严重,寻求有效根除Hp的方案愈发急迫。近些年,更多的医学者将目光转向中医,中医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根除Hp的治疗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1 病因病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脾胃虚弱,正如《脾胃论》所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徐经世16]教授通过长期临证实践得出治疗本病要将健运脾胃贯穿于治疗始终,这样胃内黏膜得以修复。蒋兴伟[71等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得出本病主要是由于脾虚肝郁所引发,脾胃升降出入失调则会产生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冯玉彦等[8]通过临宋观察研究得知胃络瘀血证和脾胃湿热证是幽广]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发病率最高的证型。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发病的外在因素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困乏脾土,可兼夹它邪,虚实夹杂,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崔教授[9]认为胃粘膜受到Hp感染后与中医所论述的胃腑受到外在邪气所侵犯是一个道理,它们均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罗晓韵[10]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发现HP感染与湿热邪气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且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湿热之邪过剩有助于HP的感染,Hp感染后有助于湿热的产生。
  2 中医治疗进展
  近些年,随着本病患病率的逐年增高,中药根除Hp感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相关研究表明中药对于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价值,适合广泛在临床上推广。根据本病的病机是以脾胃虚弱为本,兼以湿热、肝郁、痰浊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也应该以健脾运胃、清化湿热、疏肝解郁、化痰降浊为原则加减用药。临床上常用黄芪、党参等药健脾益气;黄连、黄芩等药清热解毒;柴胡、郁金等药疏肝解郁。现代药理研究中药的清热解毒就相当于西药的抗生素,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也可以消灭幽门螺旋杆菌。白宇宁等[1]在临床治疗本病时常习惯用清热解毒之品,如:三黄、公英、栀子、地丁等,这些中药都有一定抑制Hp活性的作用。刘清华等[12]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研究发现,公英、地灯等药能很好的杀灭实验中小鼠胃肠道的HP。贾建辉[13]将纳入标准的HP感染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大黄泻心汤加减,对照组给子抗生素治疗,结果表明中药汤剂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HP转阴性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3 中西医结合根除Hp的进展
  由于中医和西医在治疗Hp感染性慢性胃炎方面都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赵琳[141将纳入标准的HP感染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药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西药阿莫西林,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西药阿莫西多林,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HP转阴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房静远,刘文忠,李兆申,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27(2):58—63.
  [2]李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及舌象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张万岱,胡伏莲,萧树东,等,中国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270
  [4]陈爱梅.中西医结合与标准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对比[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2086—2087.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刘文忠,谢勇,等.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12,51(10):832—837.
  [6]张国梁,李艳,李永攀,等.徐经世调节内环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思路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0):925—926.
  [7]蒋兴伟,张晓,良尹健.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176—177.
  [8]冯玉彦,杨倩,刘建平,白海燕,胡冬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54—755.
  [9]王开成.崔金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四川中医,2013,31:13—14.
  [10]罗晓韵,李贺元.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研究[J].河南中医,2011,31(10):1090—1091.
  [11]白宇宁,张润顺,朱昱翔,等.从脾虚络阻毒损辨治慢性蒌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中医杂志[J].2013,54,(1):26—27.
  [12]刘清华,林渊,邱颂平.单味中药散剂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药,2011,42(2):49—52.
  [13]贾建辉.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油门螺旋杆菌阳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3):135.
  [14]赵琳,孟国玮,解志坚.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J].中国中医药,2009,7(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8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