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中防止“语用”目标偏离的几条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37-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文本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因此,在教学组织前,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本,寻找对形成学生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知识或教学内容,准确制定出合理的“语用”教学目标。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有限,“语用”目标意识不强,无法准确制定出合理的“语用”教学目标,过分依赖教师参考用书,很少有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自主制定“语用”目标,这也是导致相当部分教师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落实2011版新课标理念的主要原因。
  那么,如何有效定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用”教学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主持开展了《基于“语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定位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现结合研究成果,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防止“语用”目标偏离这一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立足“本体性”内容,防止目标走偏
  “语用”意识关照下的小学语文課堂,特别强调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达成和实现。但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非语文”的因素,这是我们对语文“本体性”教学认识不清造成的。
  例如,课题实验教师连雨薇拟定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其中一条是:“研读课文,体会习作修改之认真,感受叶老关爱下一代之情。”这一目标表述,初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细细思考之下,就会发现“体会习作修改之认真,感受叶老关爱下一代之情”指向于“人文情怀”,非语文的“本体性”目标。而这不应该成为语文课研读的终极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渗透的,绝对不可喧宾夺主。
  经过课题组的研讨交流,连老师将此目标修改为“读叶老修改之‘精细’,习修改作文之方法”。修改之后,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就变成了“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这是语文课“语用”意识起主导作用的必然产物。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才会沿着传授“方法”这条轨道前进,才不会在错综复杂的目标中迷失语文学科的本性。
  二、踩实“技能性”方法,防止目标虚化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任务虚化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学操作的设置虚化,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路径,没有明确、可检测的反馈标准,教学目标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
  例如,课题实验教师王晓红执教《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她第一次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4个生字(擞、绽、扳、咚),能正确理解“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蹦来蹦去、推拉拽顶、合了裆、露破绽”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写人物片断。
  这一教学目标简单、清楚,能够凸现语文的“本体性”教学目标,核心目标指向“语用”。但如果仔细分析教学目标1,我们发现识字学词教学没有方法指示。如果在教学目标中指示不清楚,又怎么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呢?再看目标3,“学习作者抓住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虽然指向了“抓住动作”,但仍然不够准确,过于笼统。本单元的单元训练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具体到每一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何独到之处,要认真分析。同样写人物动作,《临死前的严监生》抓的是人物特定情境下的典型动作(手指动作),而《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一课一定要考虑是在具体场景中的人物动作。另外,“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写人物片断”这样的表述也不确切,它仅仅罗列了学习的结果,但缺失具体的学习指导。
  经过试教,课堂上果然出现了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识字学词上的方法随意,学生对小嘎子与胖墩儿的人物特点及描写方法的体会各行其是,割裂感明显。教师要求学生所写的人物片段,更是脱离了课文的范例,学生很少能写出具体场景中的人物互动。经过讨论,王老师将教学目标作了如下调整:1.运用形声字特点自学4个生字(擞、绽、扳、咚),联系上下文、做动作理解“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蹦来蹦去、推拉拽顶、合了裆、露破绽”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具体场景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仔细观察俩同学扳手腕比赛过程,尝试运用文中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人物片断。
  这个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技能上有了扎实的突破。经再次试教,课堂效果不错。首先,教师对字词的教学有重点,有分层,有方法。学生对具体比赛场景中的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习得更自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鲜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写人物片段”作出了更为细致的目标定位,“用上文中所出现的说明方法”“用第一人称”等都是可检测的目标。只有在清晰的“技能性”目标引领下,教学才能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使语言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三、突出“年段性”特点,防止目标错位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认真思考: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现有水平,这篇课文最有价值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本课教学要达成怎样的语言训练?这是教学目标设计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明晰化与情境化。这考验着教师的取舍能力,教师必须要基于学生的“年段性”规律作出准确的判断。
  例如,课题组为了体现“年段性”目标,就五年级实验教师修改前后的某一教学目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修改前:借助字典自主识字;会用“吩咐”造句。
  修改后:借助字典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吩咐”的意思,知道词语运用的特殊情境,并会用“吩咐”写连贯的句子。
  显然,修改后的目标关注到了词语在运用时的特殊性,关注到了五年级学生应该写连贯的复句,追求表达的具体和生动。
  总之,在“语用”意识的关照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立足于“本体性”内容,夯实“技能性”方法,突出“年段性”特点。唯有这样,教学目标方能不会在教学实践中踩空,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与功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