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需要重视数学建模教学,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建模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建模能力,培养学生建模习惯,打牢建模基础,就能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建模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04-0220-01
  数学建模是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通过数学建模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计算能力,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重视建模教学,激发学生建模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强调,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是重视建模教学。通过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数学建模教学,或是数学建模教学的能力不强,造成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较难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数学建模教学。要转变数学教学的理念,提升数学建模教学的意识。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对教师数学建模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数学建模的教学能力。可通过观摩其他教师优质数学建模课来提升自身建模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学校教师集体研讨交流来提升建模教学能力。二是开展建模活动提高学生建模兴趣。由于数学建模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与概括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等要求较高,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建模存在畏难情绪,影响了建模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举办各种数学建模活動,来让学生感受数学建模的魅力,体会数学建模成功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建模兴趣。
  2 改进教学模式,增强数学建模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教师改进数学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一是运用“自学—讨论”模式教学。运用该模式进行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了“先学后教”,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从知识传授变成了组织与引导,其教学环节是:创设情境,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探讨;师生进行课堂互动,为学生进行问题的点拨释疑;解决问题,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深化,能增强学生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运用“启发—探究”模式教学。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问题,同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究;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假设或猜想,并列出数学模型;最后对假设或猜想结果进行推理、论证、计算,使问题解决。同时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总结评价,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加强。
  3 培养建模习惯,打牢数学建模基础
  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打牢数学建模的基础,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一是进行数学知识拓展。数学建模主要是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分析概括与抽象推理能力,才能为数学建模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材内容的学习外,还要注重拓展课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课外数学阅读的习惯,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有利于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提升。二是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的能力,还能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实现生活化,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兴趣,又能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养成数学建模意识,才能在不断的应用中逐渐养成良好建模习惯。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就需要教师转变数学教学理念,重视数学建模教学,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建模兴趣,积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习惯,打牢数学建模基础,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5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