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事业单位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进行变革,对其掌握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本文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到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针对性的分析,确定了管理目标、健全管理制度和完善监督机制的方法,可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关键词:国有资产;资产管理;监督机制
  现阶段,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需要事业单位的共同协作。事业单位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就是首要的任务。只有提升管理水平,才可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以,事业单位必须先从自身查找不足,弥补已经发现的诸多漏洞,以期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促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维持我国各级事业单位平稳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保障。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本着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持续进行资产积累,国有资产体量不断扩大。这就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研究发现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1.预算控制效果不佳
  预算的作用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进行预估,并根据预估资金数额进行资金的分配调整,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
  (1)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不能进行资产相关数据信息的精准分析,事业单位管理层未能得到准确的财务信息,这就导致各级事业单位虚报预算资金额度,导致资金浪费,也就不能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对其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事业单位不能依靠预算来开展国有资产的管控工作。
  (2)在实际的预算控制操作中,因为事业单位不能开展效果明显的预算控制工作,所以,其自身不能提高资金使用率,造成了缺少资金的业务得不到足够支撑其经营的资金;而资金适当、运行正常的业务重复性投资却得不到合理比例的回报。
  (3)资产管理在未得到有效的预算控制时,就不能形成对预算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产生相关的财务风险,导致资金严重浪费。
  2.账实不符
  在过去长期的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多而杂,对自身资产的统计经多级传递后,数据不能体现事业单位资产状况,逐渐形成事业单位内部账目与实际资产情况符合度低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的资产管理要求不够严格;另一方面是由于空间上的广大,造成数据统计时间上的延迟。
  3.管理制度不健全
  (1)对外投资管理制度薄弱。现阶段,科研教育类事业单位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融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对外的投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然而,这一类的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起步晚,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投资管理制度体系,制度的薄弱导致国有资产管理不力,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的风险。
  (2)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缺失。目前,事业单位自身不断进行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意识到无形资产在其资产中的重要地位,也开始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相较之下,事业单位在针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时,因其重视程度还是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宜,未制定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无法使无形资产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体现出来。
  (3)资产处置管理制度约束不强。资产处置管理是整个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一旦处置管理措施失效,就无法保障国有资产完整。然而现实是,事业单位内部一直缺少针对资产处置管理完整的制度体系,而且,部分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较随意。正是因为资产处置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其管理制度无法约束各级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不合理、不合规地的处置。
  4.监督管理机制缺失
  对国有资产管理活动的监督工作是保障国有资产完整性,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措施,也是防控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针对多数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的机制尚有缺失。
  (1)监督管理人员的缺失。现阶段,财政部门执行对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工作,在这样一种管理机制下,监督管理人员无法对事业单位开展全面有效地监督管理工作,也落实不了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2)投资机制的缺失。由于事业单位对标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刚刚进入正轨,部分事业单位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针对性强的投资管理机制,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某一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不深入,未能对建设过程中的内外部风险进行有效的研究,就立刻进行投资,造成重复性建设或因政策改变导致资金浪费。
  (3)考核与评价机制的缺失。同样是因为开展偏向市场经济的经营活动时间短,针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同样缺失,使得在经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考核和评价过程中無据可依,对风险的管控有迟滞性。
  (4)内部控制机制的缺失。在过去计划经济占主导的时代,事业单位的经营意识不足,缺乏建立内部财务资产控制机制思想,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需求。内部控制机制的缺失,造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混乱,资产风险的控制不足,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
  二、加强管理的对策
  1.明确资产管理目标
  首先,明确管理的目标是事业单位拥有的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并针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相应的维护,确保资产的价值和使用特性,避免因为管理不当产生的资产闲置和损坏。
  其次,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后,将因事业单位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不利条件减弱,这样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资产管理,查漏补缺,维护资产的安全。还能够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资产流失与浪费。
  最后,促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合理规划资金使用,通过资金的使用,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切实履行好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职能。   2.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首要的就是要健全财会核算制度,如果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符合事业单位现状的资产管理制度,就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推动。这就要求,各级事业单位应明确大的环境和形势;明确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明确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的目标。
  (1)健全资产使用管理制度。第一,依照现行的法律、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加强与实际工作需求的联系,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制度进行补充、修改和修订。第二,在管理制度中明确资产使用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划分方式。
  (2)健全资产处置管理制度。资产处置的主要形式包含了资产转让、置换、注销、出售等活动,其各个环节中均会出现利益的冲突,也为不法分子牟取利益提供机会,这就要求对资产处置的全过程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审核审批制度,处置后的跟踪检查制度等。
  (3)健全资产收益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在对其国有资产进行租赁、投资、销售等活动时,资产会产生相应的收益,无论投资何种企业,其产生的收益也将成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对其资产收益的管理还十分模糊,所以,必须加强资产收益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从制度上避免资产和收益的流失。
  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1)完善基础管理监管机制。在一切工作活动过程中,基础性工作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視的一项工作。所以,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中,完善基础管理的监管机制必须置于首位。
  (2)完善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管机制。经营全过程的监管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的监管活动。事前管理监督的目标是监督事业单位在资产处置前,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检查其是否进行了全面的风险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资金浪费。而事中管理过程的监管可以确保资产在运行过程中的完整性,并对资金流动情况进行核查。最后,事后管理监督可以确保资产使用和配置的一致性。所以,完善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可以最大限度、最有效地满足资产安全性、完整性的要求。
  (3)完善日常监管机制。完善的日常监管机制可以通过制度的形式,使监管活动趋于规范化,定期且有针对性的监管活动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
  (4)完善专项检查机制。专项检查机制是有针对性地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监管,促使事业单位对薄弱环节的整改,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其规模逐步扩大的国有资产,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必须凝聚的共识是只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和有效运行,才能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蓉茹,朱文英.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探析.商业会计,2014(12).
  2.费云珊.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33).
  3.李扬.探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师,2016(14).
  (责任编辑:兰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8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