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交还阅读权,在阅读中释放孩子的天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扩充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师必须关心的一件大事。同时,我们也要正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来禁锢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阅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情流露,自然释放自己的天性,这样孩子在每次阅读后才能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審美乐趣。
  一、拓展课文阅读空间,让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
  很赞同这样一句话: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创造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才会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孩子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时再与平日的生活经验相触碰,这时,孩子的天性使然,灵性的思维自由驰骋,阅读课堂也变得轻松实效。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我先出示一幅幅唯美的荷叶图,从视觉上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孩子们闭上眼想象自己就是小水珠,躺在圆圆的荷叶上。这时候,风姐姐轻轻一吹,我们就随着风摇啊摇,像躺在摇篮里。此时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孩子们联系生活体验,一下子走进角色内心,“真舒服呀,快要睡着了一样。”“像妈妈在摇着自己,一边摇一边还唱着摇篮曲呢!”“荷叶这张大床可真大真软,我忍不住想在上面翻几个跟头。”师:那大家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小水珠这段吗?希望能听见小水珠们喜欢荷叶的快乐心情。此时阅读感悟不再干涩,孩子们真的把自己化作了一颗颗小水珠,情感在朗读中自然流露。
  二、鼓励孩子与文本对话,在阅读后也来当回小作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教者,我们有时会感慨,孩子的语言表述,写话习作能力堪忧,其实,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过分主观意识,用成人的思维去定位孩子,即使孩子们的脑海里有好多好多新奇的世界,也总被我们忽视,一味牵着他们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中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老师多鼓励孩子模仿课文形式进行“小创作”,让学生也来当回小诗人、小作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宽了教学渠道,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交流。在教学《明天要远足》中,我想班上的孩子肯定也有课文主人公这样的经历,何不借机打开他们沉默的“金口”呢?也许还有小惊喜呢!于是我对班上的孩子说:“你也一定有过“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的经历”吧!想想你是要去什么地方,你想到了那里的什么?”“我有这样的经历”“我也有”……看着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知道此时水到渠成,便鼓励大家说:“孩子们,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把自己的经历仿照诗歌的形式和同桌说一说。”话音刚落,大家就开始热烈的交流起来,看着孩子们一吐为快的喜悦劲,我笑了。“翻过来,唉——睡不着。那地方的高山,真的像妈妈说的那么高大雄伟吗?”“翻过来,唉——睡不着。那地方的花,真的爸爸学说的,那么芬芳迷人吗?翻过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树,真的像奶奶说的,那么五彩缤纷吗?”……在引导孩子与文本对话后,让他们轻松小练笔,不正是他们天性的释放,给我们的一个个小惊喜吗?
  三、抛砖引玉,在竞读中让孩子自主品味文本。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孩子的品读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工作。为了提高朗读效果,理解文本,语文老师们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分层次朗读训练:范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最后的朗读效果也参差不齐,差强人意。对文本的解读也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其实,我们何不利用孩子爱比一比,赛一赛的天性,另辟蹊径,和孩子来一场竞读,用温柔的“谎言”让孩子学会品味文本呢?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我对孩子们说:“听了孩子们的朗读,声音清脆好听。老师也想来和大家赛一赛,看下谁读得好,谁能读出邻居的着急,种葫芦人的伤心?”(教师读课文中的第四段: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我故意用轻快的语气去朗读,果然,马上有学生鼓起勇气:“老师读得不好听。”师:“哪儿不好呢?”“没有感情,没有表情。邻居这时都快急死了,老师还这样轻松高兴,应该是这样读(生示范读)。”“我也觉得老师没有我们读得好。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应该读得慢些。老师却读得太快,应该这样读。(示范读)”“一个一个都落了,那个人肯定很难过,所以还要读出伤心的语气。”我竖起大拇指:“孩子们真会读书,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我虚心接受大家的建议。现在我再试下。”“这次读得好!”“谢谢大家,来,你们也来读读。”感情读后接着我相机问大家:“我就是种葫芦的人,你们有话对我说吗?”“都怪你,太固执,不听劝告,所以收不到一个葫芦。”“你以为有几个虫子是小事,不用管。你不知道叶子生了蚜虫,小葫芦就得不到营养,当然就会落下来的呀!”“你得多学习科学种植的知识,不学无术啊!”“你不要伤心,明年再种一棵葫芦,加强施肥、浇水、捉虫,你一定会得到你喜爱的葫芦。”……孩子们在劝告声中品味出文本的真实内涵,这时再去指导孩子感情朗读与品味文本,那就事半功倍了。
  作者简介:刘波涛 (1978.6—) ,汉族,四川绵竹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任职于绵竹市南轩小学,着眼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