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施文化融合策略,提供优质教育机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让随迁子女尽快融入城镇生活中,提供优质教育,更好服务城镇建设的需要,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文化融合策略,赢得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 实施文化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3-0104-02
  随着水头镇石材产业链的延伸和迅猛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水头,随迁子女约占全镇各中学总生数一半以上并逐渐增多。随迁子女的教育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今后水头的社会稳定,这使学校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问题与困惑
  水头镇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是周边石材企业员工,他们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主要从事石材加工重体力劳动,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生活条件不佳。随迁子女普遍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多数家长忙于工作平时对子女监督教育不够,或是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对子女忽视或缺乏教育而导致学生行为习惯欠佳的问题;二是由于转学频繁等因素而造成学习断层现象或不良学习习惯;三是由于地域的差异而产生语言不通或交流障碍等其他原因而产生的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四是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对子女的关心不够,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执拗的性格,甚至产生不思上进、惰性心理、厌学情绪等。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学校的校风,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
  2.对策与依据
  接受随迁子女入学是符合周边企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需要,有益于水头居民素质整体提高和社会稳定。在初中教育管理过程中,就要给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就应体现一种高度文化融合,满足外来人员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就要使随迁子女得到心理上的认同,从而产生的归宿感,让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尽快融入城镇生活中。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体现教育公平。随迁子女流动性大,随家长四处漂泊,心理也会存在不稳定的因素。教育必须秉着公平的原则,让每一位随迁子女都共同享受教育的阳光雨露。要主动关爱他们,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2)采用理解教育。针对随迁子女教育上采用情感教育,可激发学生良好的态度情感,可以帮助随迁子女进行人际沟通,可以帮助他们选择认识的方向、兴趣,也可作为一种监控,去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的正确积极的评价,从而有助于随迁子女迅速融入校园氛围。
  (3)实行多元包容。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学校外来生主要来自多个地区,分布范围广,外来生受多元文化影响明显,因此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
  法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中体现“多元”碰撞,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
  (4)运用成功激励。随迁子女整体学习基础薄弱,要立足于随迁子女现实的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和安排学校各种教育要素的结构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
  3.措施与策略
  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文化融合策略,赢得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开发校本课程,整合文化融合資源
  第一,形成融合教育观念。多种文化的碰撞,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势必引发教师对教学中角色定位、课堂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和重构,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树立“融合、激励、期待、赏识” 的教育理念,要引导教师深入探索,寻找能促进随迁子女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教学对策。
  第二,开发融合校本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特别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科学编写以学法指导、走近水头、闽南文化进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使随迁子女在水头学习过程中迅速融入本地,能接受本地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本地教育教学要求,使随迁子女了解水头、热爱水头,将来建设水头,成一名昂首挺胸的水头人。
  第三,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在学科中渗透水头本土文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水头本土文化中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使水头本土文化彰显其力量,影响随迁子女的思想、感情,丰富随迁子女的人生阅历、生活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着闽南文化的内涵、品味着闽南文化的韵味、产生着对闽南文化的热爱,潜移默化地接受闽南文化。
  (2)突出感恩教育,创设文化融合氛围
  第一,营造聚力育人氛围,润物无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关心支持学校教育,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企业家、校友纷纷捐资兴学,支持学校发展、建设,改善随迁子女学习生活环境,浓厚的捐资兴学氛围正在形成。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大力宣传尊师重教、捐资助学的社会风气,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大氛围,给随迁子女的人格上以一种熏陶。
  第二,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合力育人。要深入开展以沟通为目的、以“家校互动”为形式的各类活动,如设家长学校、爱心联系卡、校讯通、家访活动等,进一步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家校联系让他们体会到教师与学校的关爱,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学校,为班级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要加强家庭教育辅导,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达成共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第三,传承感恩教育文化,潜移默化。要大力推行感恩教育,加强“感恩母校”、“励志成才”、“感恩心愿墙”、“追寻校友光辉足迹”等文化牌的建设,营造“感恩教育”的整体氛围。要结合外来生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家长会、专题演讲会,组织手抄报比赛、出版板报、开展亲子互动活动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体现 “融合教育”校园文化的魅力,提升出校园文化品位。   第四,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传递爱心。要多方动员,资助贫困学生,确保随迁子女接受公平的教育待遇。创造条件启动阳光助学行动,专设基金资助随迁子女,有效保障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增强外来生归属感、认同感。
  (3)注重人文关怀,拓宽文化融合载体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咨询室,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针对外来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以主题班会、个别辅导等形式及时做好学生的疏导工作,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随迁子女从心理上融入水头。
  第二,注重文明礼仪教育。对随迁子女的养成教育中要做到细致性、反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给予他们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以文明礼仪教育抓手,全方位宣传,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要扎实开展以卫生、纪律、出勤为主要内容文明班级评比,引导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化,使外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注重成功激励教育。注重个性与成长的表彰,用多元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要通过评比“纪律标兵”、“礼仪之星”、“最佳值日岗”“写作之星”“小小画家”“艺术明星”“体育明星”等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进步。
  (4)立足课堂教学,丰富文化融合形式
  第一,小组合作教学。随迁子女常在心理上产生与本地同龄孩子比较中带来的自卑心理,与他人合作能力欠缺,不能自尊自信的学习生活。为了促进融合教育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培养与身边人合作意识,从而在社会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更好融入本地的生活。
  第二,课堂情境教学。由于随迁子女在学科学习中基础较差,底子薄。要创设具有真情实意的教学情境,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与同学的心理距离,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第三,阶段衔接教学。外来生流动性强,环境变化造成入学之学习水平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好衔接工作,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合理衔接,顺利过渡,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形成与新学习环境相适应的良好学习习惯,最终有效的提高随迁子女的学习成绩。
  (5)开展主题实践,搭建文化融合平台
  第一,开展“走进水头”实践活动。组织以“水头文化”为主题的实践系列活动。研究水头历史、名胜、交通、石材工业以及与水头相关的全部知识,引导学生更全面认识新的家园。
  第二,开展社团活动。开展多樣化多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随迁子女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展示才华、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舞台,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活力。
  第三,开展异地乡土文化展示活动。要充分展示外来学生家乡本土文化,让学生在获得家乡本土文化自信的同时,了解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同时,要大力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自觉融入新的文化。让学生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认同、走向融合。
  “随迁子女是明天的水头人,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水头的明天。”新形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完善、整改、丰富充实文化融合策略,努力把随迁子女培养成一名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水头人,使随迁子女真正和谐生活于水头这块热土,共享一片蓝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0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