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民间美术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美术课程的不断改革发展,民间美術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地方和学校美术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1]我国的民间美术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华历史文化千百年演变中沉淀下的宝贵财富,将民间美术资源转化到中小学课堂上,是推动民间美术与地方美术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拓展学生对民间美术认识的同时做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弘扬,促进民间美术与现代教育走向融合。
  关键词:校本课程;民间美术;中小学课堂
  1 民间美术走进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下一代有必要在观念上、审美上及生活中认识、了解民间美术。想要延续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从基础教育着手是防止民间美术出现断层的有效途径。
  1.1 有助于拓展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
  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和审美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美术表达形式。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大部分年轻人没有传承民间美术的兴趣,民间美术出现断层危机。在基础教育阶段将民间美术引入美术课堂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民间美术,唤醒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情感共鸣。
  1.2 有助于民间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
  民间美术根植于文化土壤,只有扎根在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之中才能滋长出丰硕的民间美术果实。与此同时,民间美术也丰富着民间文化的内涵。当孕育民间美术的土壤遭到破坏,民间美术就会随之衰败,如同失去生命之源,成为无本之木。要优化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美术课堂是有效方式,让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亲手体验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感受特色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实践来调动学习兴趣,这样民间美术才能有更好的土壤滋养,也能推进民间文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1.3 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统一的课程形式,全国中小学沿用一个大纲、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近年来,经过基础教育的多次改革,校本课程得到广泛传播,课程趋向多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由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加了校本课程的形式,拓展了校本课程的空间,丰富了课程资源,有助于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 民间美术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开发的原则
  2.1 协调性原则
  要遵循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协调的原则,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也是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而服务的。校本课程具有自身的差异性,但是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和谐统一地均衡发展,它们应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2.2 综合性原则
  美术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是指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又要兼顾技能知识。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认识本土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因为了解而产生兴趣。同时,美术课程是一个注重实践的课程,如剪纸、泥塑等课程,需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学生只有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探索。[3]
  2.3 适用性原则
  每一所学校都存在差异,如不同的地区环境、不同的课程资源、不同的师资水准、不同的办学条件等。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校的课程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设置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都有个体差异性,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剪纸课堂上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目标,不必每个学生都需要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剪纸作品,对有些动手能力弱的学生而言,能够了解剪纸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操作步骤也是知识的获得,课程的设置形式要灵活多样。
  2.4 循序渐进原则
  不同地区的美术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差异。所以,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记盲目地追求时效和照搬。在进行民间美术校本课开发时,学校要正视现有条件的优势与劣势,依据当地民间美术的特点,突出当地民间美术的优势。比如在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满足学生的兴趣与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又必须设立灵活的目标,阶梯式地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有助于当地美术课程的长远发展。
  2.5 创新性原则
  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进行创新性的活动首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校本课程的设置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美术课堂氛围,切忌灌输式教学。尝试多样的课堂形式,坚持手脑并用和自主作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从而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惠.地域性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2016(06):104-105.
  作者简介:张玺玺(1992—),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