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借“心流”,调动语文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晓敏

  【摘要】心流是指人们沉浸于当下任务,无视其他事物存在和时间流逝,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语文教学应当借鉴心流的研究成果,基于语文教学需要且能够有心流的事实,以设置适宜目标、及时反馈、培养专注能力和自得心态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生人文底蕴和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心流;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你的内心总是丰盈的:或是追本溯源地玩味汉字之妙趣,或是默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自在,或是惊叹“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雄奇……这样的体验让我忘记了时光,抛却了生活中的烦琐,这就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种最优的体验。
  心流指的是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时,无视其他事物存在和时间的流逝,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作为语文老师,我期待我的学生们也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下课铃声响起,学生猛然从课程中回过神来:“啊,就下课了?”那这堂课就让学生享受了一回心流,我的内心会极为满足。
  但也不乏学生一直惦记着墙上的钟,意识在无序状态里心猿意马,只在下课铃声响时才长舒一口气:“终于下课了!”他不过是在“精神熵”里煎熬,久而久之,那点语文学习兴趣就熬尽了。这种对语文丧失兴趣的现象很普遍,张洪安2014年对500余名高中生的调查也发现只有10%的学生很喜欢学习语文,48%的学生比较喜欢语文,而42%的学生不太喜欢甚至很不喜欢语文。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困境,很多教师都在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后,更多的人认识到语文素养对学生的成绩和成长的重要性,语文的教学将会出现新的变化,真正的“大语文”观将会逐步践行。在语文教学的春天来临之际,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更加迫切,那我们不妨借鉴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比如重塑心流,提高学生最优体验的频率,或许就大有裨益。
  教学中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拥有心流这种最优的体验呢?
  一、契合学生的任务,“跳一跳,够得着”
  获取心流的关键是个人能力水平和任务难度之间的微妙配比。只有个人能力与挑战程度相匹配,才有可能体验心流。若任务的挑战性低,学生虽不至于心生焦虑,但也只能在低段位徘徊,只有一片喧哗热闹,但技能不会有提升。只有找到个人的高能力与高难度的配准点,用自己最高能力水平去接受适合自己的最高难度挑战,才有心流体验。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任务,既避免毫无挑战以防学生感到无趣,又避开难度太大以免学生看不到希望。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可以试着分解难度,给孩子搭建阶梯。如让学生描绘“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学生乍一看不知如何入手,那就分解,让学生先找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这个画面的构成,最后再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此外,还可以利用文本的优势,将这些道理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学生。比如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主人公克服自己的恐惧和懦弱,最后成功走下悬崖的成就感,并引导孩子将这种挑战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自己走下“悬崖”的心流体验。
  二、及时反馈
  很多人都喜欢玩游戏,一玩就忘却了自己,忘记了时间,乐此不疲。游戏为什么有如此魔力?秘诀就在于它提供及时反馈:打一个怪,立马增加一滴血,杀一个妖,即刻获得一点经验值!玩家很容易通过反馈来衡量自己的表现,积极的反馈还激活多巴胺能系统,分泌奖赏递质——多巴胺,刺激你进入下一轮积极循环。但若是没有及时的反馈,多巴胺就无法分泌,也没有了正反馈的循环。从应试的角度看,语文学习刚好是缺乏及时反馈的科目。所以,语文教学也可以向游戏学习,给学生的学习行为设置及时反馈。完成一次课堂问答,就当场给予精彩点评,让他倍儿有面子;完成一次作文习作,就给予真诚的评语,让他暖心学习;完成一个知识单元的学习,就立马小测试,让他校准自己。及时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评估自己,若是让他们记下每天的成就——“今天还不错,又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就让他们更容易进入正反馈的循环,在心流里徜徉。
  三、消除干扰源
  信息化时代不缺的是资讯,稀缺的是注意资源,它是有限的,在单位时间内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资讯。所以,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心流体验,就需要在某一时段内让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件事。比如有的老师刚布置一个阅读任务,学生刚开始阅读,老师又反复强调任务,或布置新任务,这就抢夺了学生用于阅读的注意力资源。好的做法是布置任务后,留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此外,手机、电脑、电视,信息的狂轰滥炸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常态。而这些信息也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资源。那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习惯,比如,手机不进书房,任务完成前不看课外书,限定时间完成任务,完成一项任务给予一定的奖励。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孩子做自我身心的调整,如在开始学习前做一下深呼吸、放点轻音乐,或是冥想几分钟,让这种仪式帮孩子清除杂念,切断干扰,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四、培养自得其乐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能调控自我的注意力,能专注于明确的目标,还能获得及时反馈,那么他体验心流的机会已经不错了,若是他再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那心流之路就坚实了。语文的世界里不乏这样的案例和文本。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向往着他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里抛却一切功名与生死之恼,获得了与友人“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的那份释然,即使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来到“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的儋州,还能吟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突圍,即使身在穷乡僻壤之间,即便精神处于孤苦无告的境地,但苏轼依然以积极心态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依然能用美食、瑜伽编织出自己生活的色彩。“即使在全然绝望的情形下,也依然能找得到乐趣”,他是一个地道的乐天派,是“一个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心流体验的人”,他具备了“自得其乐的自我”。我们是否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材料,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得其乐”的性格,以让学生拥有主动获得心流体验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这让借鉴心理学研究揭示的身心发展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心流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提升学习技能,发展创新能力,将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形成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洪安.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王娇娇.当前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3(1).
  [3]程红兵.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7.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张定绮,译.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5]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作者简介:林晓敏,1984年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6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