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用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促使学生的思维较为开阔,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同时,问题意识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师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形成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最终。学生的问题意识会明显提升,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数学 问题情境 小学生 问题意识
  现今科学技术呈现迅猛的发展趋势,教育方法也具有信息化的特征,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显著弱化,提问题的行为逐渐消失,从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获得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需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的空间,促使其形成创新意识,对待各种问题产生正确的认知,最终,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各种事情充满无限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较为强烈,然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对待一些事情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同时,虽然部分学生具有相应的学习疑问,但是有着胆怯的心理,或者不知道提问的方式,长此以往,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明显下降。课堂环境应具有开放性,每名学生都能良好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间形成平等的关系,学生占据主体的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并增大与学生沟通的频率,实时了解其身心发展状况,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积极地进行解决,师生间的相处会较为融洽[1]。
  当学生的表现优良时,教师应适当地进行鼓励,不可一味地苛责,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师的鼓励会产生强大的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自信会提升,虽然部分学生的提问较为离谱,但是教师也应该多加鼓励,不能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容时,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们会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二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部分学生会提出疑问,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长方形吗,随后学生们会进行小组验证,当课堂气氛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后,学生们会踊跃发表自身的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
  优良的问题情境可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渗透问题情境,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秉承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設置的问题难度不可过大,否则学生的学习自信会逐渐下降,教学目标不能被实现。此外,教师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设置各种合适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到各种知识。如在学习《最佳方案的选取》的内容时,教师会引入乘坐出租车的情境,针对起步价、公里价提出相应的问题,每名学生参照自己出门的路程,选择哪种计价方式会更加科学呢?在构建多元化的问题情境的情况下,学生会认识到数学科目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且同学间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还会提出其他形式的问题[2]。此种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良好的构建问题意识,并形成认真观察生活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活化思维方法
  1.引导学生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指参照原有的经验,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领悟,它是一种主观体验的过程,各种信息会受到较少的加工,人们对各种事物进行直接的判断。教师应发挥优良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知晓直觉思维的重要地位,在教师不断启发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获得更好的发展。现今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理论知识,学生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较为僵化,创新能力逐步丧失,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为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问题意识,课堂中可以引入各种形式的游戏,在师生充分互动的基础上,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促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2.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当学生看到一件事物时,思维意识会十分活跃,同时,教师对学生具有引领的作用,其应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形成合理的结论。最终,学生会形成举一反三的思想,创新意识大幅度增强,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明显上升,有着发散性的思维。此外,教师应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促使其对数学问题形成全面的认识,知晓问题中的关键性因素,并具备自主探究的意识,当课堂氛围优良时,学生能积极地思考各种问题。另外,针对学生学习中的不懂之处,教师需及时进行解答,另外,教师应该维持课堂秩序,最终,在全面引导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热忱增加。
  3.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教师应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如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一共具有25个小组,每组中4个人进行挖坑、种树,2个人进行抬水、浇树,每组应该种5棵树,每棵树需要浇灌2桶水。教师向学生抛出相应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准确找出题目中存在的已知条件,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小组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会运用多种手段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首即计算出需要种的树木的总量,(25×5)×2=250(桶),随后对每组需要浇灌的水的总量进行计算,25×(5×2)=250(桶),在不断引导的过程中,发现(25×5)×2=25×(5×2[3])。最终,在培养学生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会显著提升,对一种问题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多方位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不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良好的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们踊跃提出各种问题,具备优良的创新精神,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保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各种优良的问题情境都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最终,学生的求知欲望明显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增加,思维具有发散性。
  参考文献
  [1]石明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12(13):110-111.
  [2]李小琼.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24):18-20.
  [3]郑建姿.浅谈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3(17):28-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