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支架”,让作文不再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并实践,发现“支架式”写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根据学情及本次写作课的学习要素,在教学中借助情境并提供给学生写作任务单,让学生填完表格后,再整合成文章。通过前后比对,笔者发现,学生的文章主题更明确、叙述更详细、描写更细腻。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任务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6-0077-02
  引 言
  以往的语文作文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模糊,甚至没有目标的问题;教学过程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先写,且写前没有任何辅导,写后只需将本次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罗列呈现,最后读一读优秀的文章就算完成一次习作教学的情况。而学生面对“随意”给出的作文题目,不是绞尽脑汁地编出一些符合要求的事件,就是借助网络,于是千篇一律的作文內容再次出现。教师的评语,优秀作文的展示,都如过眼云烟般,没有给学生留下任何痕迹,且学生的写作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最终,写作成为师生的“老大难”问题。
  一、作文“老大难”问题的根本原因
  张志公先生:“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太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由此可知,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质量,教师还需从革新作文课堂教学开始。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支架”,让学生可以按步骤去思考、描写完成整篇文章。这样,学生的写作就有了方向,不会再觉得没东西可写。
  二、“支架式”作文教学实践策略
  “支架式”作文教学就是一种利用样例、提示、建议、向导、图表、解释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分步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事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要掌握学情,并确定学习元素,即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为学生确立写作的方向,帮助他们独立完成写作。
  1.情境与任务明确是前提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情境与任务。曹勇军老师在《美国写作教学的新探索》一文中指出,“在美国写作教学中,写作目的和读者意识是确保写作真实性的两个关键点”。例如,美国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写作练习设计就明确了写作的情境与任务。在课文《战争插曲》后面,编者设计了“战地报告”的写作任务:想象中尉的上级是一位上校,他想知道为什么他的很多士兵都死于轻伤。作为中尉写一份给上校的报告,报告你在军队医院住院期间接受的治疗和你观察到的问题。
  这是国外写作教材中一个较为典型的练习,它紧紧围绕语境的四要素进行设计:作者(谁在写),读者(写给谁看),文章体式(写成什么样子),目的、任务(为什么写?写什么)。
  教师通过创设语境,以交流运用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写作技能训练,使写作训练和真实写作接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利用“真实”情境,又可以设定“拟真”情境。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学,都不能超过学生的学习生活圈子;否则,学生就会觉得难以驾驭。
  2.学情掌握是保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反复提到要“以学生为本”。如果作文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那么作文教学再改革也是徒劳无获的。通过了解学情,教师就可以确定这次写作该教给学生什么,即“学习元素”。学习元素就是这一次写作需要学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次的写作都有目标,都有新的知识点[1]。
  3.“支架”构建是关键
  (1)创设真实情境,有感而发
  李白坚教授说:“心动,才可写作;心不动,则无法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情境,给学生“心动”的机会。
  【案例1】
  笔者创设了“朗读者”这一读书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作。
  ①任务与情境:作为听众,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300字左右;作为“朗读者”,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写300字左右的片段。
  要求听众,运用人物描写手法体现人物特征;建议运用修辞手法。作为朗读者,应记录自己的心情变化;描写同学反应,运用修辞手法。
  ②学情分析:人物描写不到位。
  ③学习元素: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真实表达情感。
  ④听众“支架”: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朗读到一半,你有什么感受?其他同学的表情如何?朗读结束后你的感受如何?活动结束,你最想说什么?
  ⑤朗读者“支架”:你为什么会选这个内容?朗读前你的心情怎样?在朗读过程中,你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朗读结束后,心情如何?大家的评价如何?你又是怎么想的?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并不是没内容可写,而是不知道怎么写出来,但“支架”式的6个问题就如面对面地交流,引导学生写出重点。这6个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使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写作任务时获得成功,帮助学生超越先前的能力水平。为便于学生操作,笔者把这几个问题整理成表格(见表1)。
  (2)利用真实情境,构“支架”
  学完《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后,学生整理出描写景物的方法。
  【案例2】
  ①任务与情境:同学们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请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要求选取校园局部;多角度描写,建议运用修辞手法。   ②学情分析:写景描写过于笼统;无法多角度观察;中心不明确。
  ③学习元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要有选择性。
  ④构建“支架”任务单(见表2)。
  通过填写“支架”,学生发现了一些描写的“死角”,并开始有内容可写了。
  学生作品:
  起初无风,他傲然抬头如同边疆战士一般的笔挺身形,带给我内心无法言喻的震撼。这时吹来一阵寒风,几片叶子似蝶振翅,于空中跳起了华尔兹。风吹动了枝条,吹响了树叶,却无法撼动他坚实的脊背!伴随着微风阵阵,略带水汽的草木清香也让人陶醉。
  ……
  (3)利用拟真情境,身临其境
  在教学完《列夫托尔斯泰》后,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小练笔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
  【案例3】
  ①任务与情境:假设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的任课教师,而她想快点认识我们每一位同学,请大家互相介绍班里的同学给她认识,写出同学的特点。字数300字左右。要求能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特点;注意介绍格式。
  ②学情分析:不能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描写;介绍语不会运用。
  ③学习元素:外貌描写时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注意介绍时的用语。
  ④构建“支架”:你要向新教师推荐班里的哪位同学?正式介绍前应说些什么?你觉得向他人介绍同学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言上应书面化还是口语化?你为什么要向教师介绍这位同学?性格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运用什么修辞?介绍结束后,应该说些什么?构建“支架”任务单(见表3)。
  这次练笔,不仅仅是人物描写,更重要的是学习介绍式文体的写法。介绍式文体是一种比较常见且生活化的应用性文体。通过“支架式”教学,笔者强调了文体语言的特点。
  结    语
  笔者一开始觉得填写这样的任务单,条条框框过于琐碎,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但事实上并不是,任务单反而提供给学生观察描写的方向,让学生不至于没内容可写。这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写作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写作。
  [參考文献]
  董菊初.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倪春春(1983.12—),女,浙江杭州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区优秀指导教师,荣获大江东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8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