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识网络热词背后的力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彦鹏

  2009年底,新版《党的建设辞典》出版,书名依旧很具官方色彩,但词条中却收录了大量生动新鲜的新词、热词:如“网络反腐”、“权力寻租”、“红色资源”、“竞争上岗”、“党内和谐”、“党务公开”、“党群联合致富体”、“党员联系户制度”、“两新组织”、“阳光公选”、“跑官要官”、“带病提拔”等。
  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网络热词几乎成了主持人和小品演员的救命仙丹,包括“神马都是浮云”、“给力”、“鸭梨(压力)”、“围脖(微博)”等当下流行词语反复出现。网友甚至评论春晚正在成为“网络春晚”。
  相比于其他网络产品,热词接受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上至高层、下至草根,每个人都如此宽容地使用它。我接触过很多从不上网的老年人,他们说出那些热词同样淋漓尽致。所以我们需要探求一下其背后的巨大力量。
  首先,热词并非产生于网络时代,而网络加快了热词的产生、传播和更迭。
  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就是它的词汇。人们碰到新事物、新经历,发展新思想的时候,总要有词语来描写它们。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思维在进步,作为反映现实的语言自然也要跟上社会进化的步伐,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语言就在这样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语言从来都是活的,任何时代都有其鲜明的“热词文化”。比如80年代之前有“红宝书”、“大跃进”、“纸老虎”、“实现四化”,80年代之后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万元户”、“大腕”等。现在,在网络上,每天都会有许多网友根据热点事件原创的新词,这些新词同时在博客、微博、SNS等新媒体当中传播,其后又被传统媒体放大。其中不乏“犀利哥”、“蜗居”、“富二代”等热门流行词语。在互动百科的网站上,每年有年度十大热词,每月有月度十大热词,甚至每天都有热词排行,每个词都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其实,不仅汉语,英语词汇的变化和发展更是惊人。据统计,莎士比亚时代记录下来的英语词汇约有14万个,而到了今天,即使不算专门术语,英语的词汇也早已突破百万。特别是近50年以来,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新义,许多旧词不断被淘汰。比如“金砖四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新词,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因这四国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而这个概念是在2001年由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造出来的。还比如,Ipod、Iphone、Ipad苹果公司生产的这些产品名,正在成为新的流行词语。
  2011年3月,OMG(英文“我的天啊”缩写)、LOL(英文“大笑”的缩写)等广为流传的互联网缩略词以及心形符号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这是英语的词汇发展变化的最新例证。
  其次,网络热词是民意的体现。
  热词之所以成为自下而上的时代特色,因为通过简洁的词语而不是冗长的理论,公众的才华与想象力能最大限度地被挥洒和释放,他们将社会热点精辟地浓缩为某一个关键词,网民也乐意去传播,而且会在短短的时间里,造成很深远的影响。“词时代”的到来甚至诞生全新的媒体形态――词媒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增添了词语解释和热词栏目,这是媒体的一场信息革命。
  《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曾经在一次活动中表示:“词语正在帮助我们记住这个时代。”搜索引擎正是抵抗网络时代信息过载、信息爆炸的一种技术修正。而“词媒体”正如成语,简单几个字便蕴含了丰富信息,有着超浓缩的魅力和超时代的穿透力。利用关键词可直接指代某些事件,如“躲猫猫”;也可以归纳社会现象,如“啃老族”、“蚁族”;也可以体现趋势,比如“网租”。一个词通过解释便可以承载各种深度和意义。随着“词媒体”兴起,词语更已成为一个载体或媒体,和网络浏览新闻等传统获取信息渠道比,将更有效帮助网民解决时下“网络信息过载”所带来的眼花缭乱。
  可能有人会认为,网络热词只是流行一时的快餐文化,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形成真正的、引导社会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甚至还有人认为,热词只是少数人哗众取宠的手段,充其量只是网民抱怨和发泄的武器。我认为这样理解过于轻视它的力量。毕竟这种文化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它的原创性和传播性不会受到很多政治、法规的约束,它是一种原生态的表现形式,代表了社会各阶层多数人的精神诉求。更何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民生问题,它披露了当前社会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主流意识和道德规范,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全民监督的作用。
  热词现象再次告诉我们,最有力的舆论工具一定在民间,在老百姓的口中。过去总有人认为掌握了报纸、电视等权威媒体就能制造权威内容,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草根话语权,了解热词的传播规律和社会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作者单位:互动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责编/郭建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3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