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制度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逐渐被各大高校采用。通过对各大高校实施大类分流的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出分流依据不合理、学校办学效益低、冷门专业发展被冲击等弊端,并在对弊端形成原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对完善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分流制度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专业分流 现状 弊端 对策
  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科技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原先“进校即分流”的单纯专业教育不能够较好地顺应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首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针,改革后形成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使学科相互渗透,逐渐综合化,各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学科建设的内涵向加深基础、向高新技术领域扩展等优势,并能够培养出社会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性、复合性创新人才,此后被各大高校相继采用,已然成为主流的高校招生方式。
  一、大类分流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现状
  200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部分院系开始尝试大类招生;2003年,一批重点高校相继实施按专业招生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到近年,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的综合性高校在“211工程”综合性大学中的比例高达77.5%,32所理工科大学中有12所尝试实施大类分流模式,5所财经类大学中有2所开始少量的大类招生,7所农业类大学中有5所招收少数的大类院系学生。
  通过对各大高校大类分流后学生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并结合改革实施现状,证明大类招生能有机组合多学科的优势,使专业属性减弱,专业隔阂缩小,各专业基础课程相通,避免专业分化过细导致的知识分散,学生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也更为灵活多样,有利于高校教育水平与办学效益的提高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对专业分流存在的弊端分析及对策研究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通过“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并在扩大专业覆盖面,专业复合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型的教育模式实施的时间过短,尚处于摸索与经验积累阶段,专业分流的弊端不断凸显,寻求更完善的教育制度任重道远。
  (一)专业分流的依据缺乏科学性
  当前专业分流制度主要遵循的分流依据是“学生意愿+学业考评”方式。学生意愿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构成了学习该专业的初步意愿,而初步意愿的决定来自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学生会选择就业前景更好的专业以期在投入时间与学费后得到相应的产出收益。即使各地区与各高校对学业考评的标准不同,但总体分析来说,学业成绩在考评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固然此标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倘若成绩逐渐成为考评的唯一标准,专业的自由选择会变成高分学生的特权,直接的冲击了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却无法发挥的学生,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与实施大类分流改革的目的相矛盾。
  从学生意愿角度来说,可以引入科学测评手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通过一些基本理论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专业是否能使预期收益最大化,指导学生的未来规划与职业行为。
  为使分流依据更科学化,考评标准亟待完善。除学业成绩外,各大高校需增加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表现的考评,并制定合理的方案,有效表现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走过场”形式的综合素质评选使考评优势依旧倾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质没有改变。
  (二)冷门专业被冲击,“一边倒”的专业分化加剧
  在大类分流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对专业的自由选择使冷热专业的并存成为必然现象。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就业前景不好,就业难度较大的专业被称为冷门专业,与之相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被认为是热门专业。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在抉择专业时会“一边倒”的选择热门专业,导致“冷热”人数的两级分化,冲击了冷门专业。
  然而,对冷热专业的判定却不一定正确。可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导致的行业发展的偏差或者涉及到现实利益且具有一定依据的价值判断,也有可能是学生“随大流”的心理或者高校对专业重视度不高、宣传度不够导致的对“冷热”的不合理评判。
  为避免专业分流极度不均衡的现象,无论社会舆论对“冷热”专业的判断是否合理,高校应正视专业分流时的“一边倒”现象。通过对“冷门专业”未来几年前景的预测,若就业难度确实较大,可采取多专业(包括冷门专业)有效组合的方式,在缓解冷门专业招生困难问题的同时还能将其保留;若“冷门专业”实际上是被误解,则开展专业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客观的分析行业就业形势,消除学生对专业的偏见,不再盲目的“随大流”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
  (三)分流程序不全与组织管理不当
  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专业分流时,学生选择专业的前提是对专业相关信息的占有量,然而作为刚刚摆脱高中繁重的学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信息的掌握量极其有限,学校或院系此时对信息的提供与宣传至关重要,但是很多高校却仅仅在分流前的很短一段时间安排会议向学生介绍专业分流的具体事宜,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接受庞大的信息量,因此,学生对专业分流的了解很片面,专业咨询与指导的缺失导致了学生选择上的盲区。
  传统上,国内高校在制定专业分流的相关政策时,更多的时候是站在学校或者院系的立场,偏向于管理本位,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各大高校应该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的传递,需通过更多的渠道与途径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更全面详细的专业信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可通过导师得到关于专业分流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汪筱兰,沈耀良.浅谈大类招生培养中的专业分流[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1).
  [2]李剑欣.高校大类分流过程中的学生专业选择意愿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167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