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云南洞经音乐萌芽于元代,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它把儒道佛三教溶于一炉,集礼仪、经卷、音乐、教化于一身。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就是在云南洞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价值。本文主要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历史源流、存在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的独特价值,丰富和深化人们对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认识。
  一、历史源流
  洞经,一般认为就是《玉清無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的简称。洞经之洞则有通之意,经则有径、达之意。洞经一词则是通达之意。据史料记载,唱颂洞经,最初源于旧时文人在遭受冷落和贬辞之后,纷纷另辟蹊径,追求自我存在的一种手段。通海洞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连城在《续修河西县志》中说的“流觞于明代”。根据洞经崇尚的神的封敕、主要经卷的改编年代、祭祀场地的寺庙建成以及谈演曲调的风韵特色显示:通海洞经活动兴起于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之后,即明代初期至中期这一阶段,到现在约有500余年历史。另一种说法是通海洞经的活动始于明末清初。也是王连城的《续修河西县志》载:“初创时,系由文人学者醵姿延请迤西(大理)教师教授”。
  以上两种说法,不论哪一种都反映了通海洞经的传人兴起时间及其内容、曲调与活动的基本概况和大体格局,哪种说法更为确切,目前尚难定论。
  根据历史记载,洞经谈演的组织称“会”和“学会”。通海有记载最早的洞经会是康熙初期的“朝山会”。乾隆时期,通海洞经成立了“桂香会”。光绪年间,“桂香会”因机构庞大、人员繁多而出现分歧,桂香会解体,以戴淳、张家熊、周诚(周四爷)、汤应山、卢光耀人为首的亲友拉出联合成立了“五圣会”。
  通海洞经古乐历史悠久,兴起于元代,创立于明朝初年,兴盛于明末至清,到了清末的咸丰、同治年间已有许多洞经音乐班、社活跃在通海。由于洞经音乐在通海流传的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许多曲牌曾流传到了省城昆明、建水以及玉溪等地。
  清康熙年间在通海秀山成立“朝山会”后,洞经会纷纷兴起,规模较大的有“桂香会”、“庆九会”、“五圣会”、“雅集社”、“圣文会”、“崇文学”、“同文会”等。
  20世纪40年代,18名妙龄少女经张家熊、张云涛两位老先生的细致教授,历时三年时间,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禁锢,于1947年6月成立了云南省唯一的全由女子组成的洞经古乐班“妙善学会”,于1947年在秀山三元宫谈演洞经后,被传为美谈,遂将洞经谈演活动带到民间礼佛活动中,使之完整传承。由于18位修贞女惊世骇俗的壮举,云南唯一的女子洞经会“妙善学”也就石破天惊地出现在传统观念十分浓厚的“礼乐名邦”——通海。
  2000年元旦,为继承弘扬和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通海县成立了“通海洞经古乐团”,分别在秀山、花街广场、古乐馆及玉溪等地演出了60多场,专题为外国留学生演出11场,都受到中外游人及广大人民的赞赏。
  2002年4月和8月,分别赴大理和蒙自两地参加“中国大理洞经邀请赛”和“云南省洞经间乐邀请赛”都获得了云南省的第一名,同时制作《古乐流韵》光盘发行。
  现如今,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进过改革,于2001年进入国家非遗名自2006年以来,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也由原先的祭祀表演发展成了如今的纯粹表演形式,并于2012年8月正式发展为通海月光古乐团。
  二、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存在的原因
  (一)文化积淀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蕴含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其中包含儒教、佛教、道教文化的融合,再加之通海县地方文化的独有特色,形成了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通海素来被称为礼乐名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融入了地方文化的元素。它融入了诸多的文化元素:如道教的洞经的主要典籍称《大洞仙经》或《文昌大洞仙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儒家、佛教文化、唐宋曲牌等。其是在道家文化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小众文化,组成的民间小众团体。
  (二)信仰需要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包含着大量的宗教文化,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色彩,极大的满足了洞经成员的信仰需要。分析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提供成员的信仰需要。我们需要从两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一,具有心理调试功能。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信仰有其独特性,从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宗教基础来看,它三教合一的产物,又在其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信仰文化。洞经文化在道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宗教文化当中具有心理调试的功能,所以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心理调试的功能。马克思主义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宗教是在人们在现实社会当中受到压迫,又无力改变它的时候,寻求超自然的一种力量,以求心灵的慰籍,通过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调试。
  第二,心理动机。成员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转化为超自然存在物(即宗教世界)的寄托。首先,我们从洞经音乐协会的组成人员来看,洞经音乐协会成员主要由退休老干部和农村中年妇女两部分人构成。经过田野调查发现,大部分洞经协会成员承受了沉重的社会生活压力,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对改造现实世界的无力感。除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力感以外,还有自身的社会认同降低,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进行具体的陈述。这些因素构成了对洞经音乐信仰的心理动机,因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寻求心理安慰和寄托,寻求社会认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谋生手段
  这一文化艺术曾被作为谋生手段的一种。一方面,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是通海洞经音乐的分支,通海洞经音乐成立初期,只能由具有社会声誉的儒士、世家子弟和有名望的乡绅来构成,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洞经音乐变为了一定意义上的谋生手段,并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一般家庭的成员也能弹奏洞经。因洞经音乐具有祭祀的功能,所以谈演洞经也能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经过社会调查研究发现,如今的洞经协会成员的年龄阶层在50岁以上,这些人当中大多出生于农村,无基本的医疗生活报账。现在社会老龄化问题突出,社会养老负担加大,老龄的洞经会成员,通过弹奏洞经音乐,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作为自己的养老基础。   (四)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的理念首先起源于西方,之后引入到宗教音乐领域,“音乐有助于建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对于我们研究洞经音乐的存在重要意义。在传统社会当中,“乡绅”具有社会权威,具有连接地方和中央的功能,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洞经会由“乡绅”组成民间音乐组织,不同身份的人加入到洞经会中,如: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洞经会的活动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传播,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成员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有了极大的文化认同感。洞经协会的共性,都是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的产物,洞经会成员对于洞经文化有着极大的认同感。三教融合本就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三教文化各不相同,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与其它的洞经协会有所不同,但是洞经会成员又将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很大原因是来源于文化认同。
  (五)社会认同
  传统的社会乡绅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似乎以另一种形态出现在现代社会当中,这就是洞经会。洞经会成员通过弹奏音乐、享受音乐的同时,洞经音乐集礼仪、教化和经卷于一身,音乐的演奏过程往往配合着经卷的内容和宗教礼仪来同时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赢得社会认同感。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还体现在对于受众群体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儒、释、道三家的经卷、礼仪及教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洞经音乐的演奏,潜移默化的对其社会成员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对一定意义上的教化作用。社会化的另一重要功能还体现在,洞经会社会成员提供一定学习的场所与环境,使自身得到洞经音乐的熏陶,为洞经组织成员搭建平台,实现社会化。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将难以理解的教义、经卷等通过有趣的音乐表达出来,使社会成员(受众)得到教化,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同感和教化社会的功能。
  三、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的存在意义
  (一)文化传承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蕴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洞经协会在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当了洞经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角色。
  在传承过程中,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把洞经文化的信仰、教义及经卷通过音乐所表达出来的音乐的仪式、种类等,就是洞经文化的传播。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协会也在做出一些改变,在不改变其自身教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舞蹈元素,促进洞经文化的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起到了保护传统文化及洞经文化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洞经文化的延续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凝聚社会成员
  在宗教社会学当中,宗教与社会整合的关系在于三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制度层面的整合,其二是社会组织层面的整合,其三是舆论层面的社会整合。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因其具有宗教信仰文化的特点,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在舆论层面和社会组织层面的整合。一方面,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作为一种小众的民间社团组织,通过自身组织的形式、规范、教义等方面,规范其洞经协会的内部成员,从而达到在小范围内进行社会整合的目的。另一方面,从舆论层面来说,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将儒家的礼仪、道家和佛家的经卷和教义、唐诗宋词、民间小调等融入音乐当中,通过音乐的形式,向社会成员传播某些价值观,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小范围的社会整合。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有利于将社会成员整合在一定的组织当中,达到社会秩序的平衡。
  (三)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加之唐诗宋词和民间小调(小桃红)等文化元素。一方面,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道家祭祀礼仪的音乐,是佛、道、儒、民间小调与唐诗宋词的有機融合体,给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增添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文化在增添了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的包容性。就其文化外部环境来说,在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导下,允许洞经音乐文化的存在与发展,说明了文化具有包容性。就其洞经音乐的自身而言,洞经音乐融人道教、佛教、儒家及民间小调,各种的思想和文化相互融合的构成独特的文化形式。经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除了传统文化以外,还随着社会的发展,洞经音乐文化加入了现代文化的元素,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包容,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四)音乐元素多元化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与其他宗教团体或者民间小众团体有着明显的差别,体现在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在枯燥的经卷基础上,加入了音乐的元素。洞经是以乐器为主,乐器和歌唱相结合的综合性音乐艺术,用于宗教祭祀,现在的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改为了纯音乐演奏。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以经卷弹奏为主、唐诗宋词和民间小调为辅。它拥有的曲调有经文、礼仪、诗词及序曲和尾曲。打击乐器有18套,后来还加入了管弦乐器(唢呐、箫笛、高胡、小胡、二胡、大低胡、琵琶、中阮、古筝、隋州编钟和大阮等乐器)。曲调多样、内容丰富、乐器齐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优雅曲调。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里面包含了南、北音乐的元素,它既有南音(江南的情调),又有北曲的豪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61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