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明娟

  【摘要】现代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审计的风险呈持续扩大趋势,审计的IT化、网络化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审计风险,坚持风险审计观的理论越来越重要。开展政府审计工作必须具有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制度控制并降低审计风险;通过了解舞弊环境和强调职业怀疑,提高舞弊审计能力,把风险审计观的审计理念贯彻到政府审计中。
  【关键词】 审计 风险 防范 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种类
  
  1、私利风险。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目前缺乏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部分人员的“个体理性”难以自觉自动地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由此带来私利风险。主要表现在政府审计机关少数人员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审计风险在我国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特别是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风险已高度重视,但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风险认识不足。在实际中出问题往往在基层。如果领导者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就谈不上对审计风险防范控制。领导者的认识风险不同于审计人员的认识风险,审计人员的认识问题产生的风险是局部性的风险,是可以通过领导的管理活动进行控制,是可控风险。而领导认识问题带来的风险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全局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失误。因此审计机关领导的认识风险是最大的审计风险,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要只看到发展的机遇,而看不到审计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现实的挑战引起的审计风险。
  2、责任风险。从审计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范围是否全面,是否存在超越职权范围,在制定计划安排项目时是否有预见性、科学性,审计监督的目的是否与宏观决策和政府中心工作相一致。二是是否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审计方案编制是否全面、可行,对审计事项和主要内容是否少审、漏审,审计资料的归类整理是否完整、符合逻辑,审计工作底稿是否齐全。三是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相关、有效,每份证据是否真实、可靠,对审计情况和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使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对问题处理处罚是否妥当,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文字表达是否确切,审计报告是否真实客观。四是审计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工作作风是否深入,是否存在违背审计职业道德,在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以审谋私,以权谋私等。
  3、体制风险。政府审计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缺陷弱化了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和人员可能由于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压力而简化审计环节或查出问题不予公布,甚至不了了之,由此给政府审计带来的不利后果称为体制风险。
  4、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固有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地将编报的差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就能有效地阻止差错的产生或检测差错所在,为审计工作的防范风险提供客观依据。如果审计人员检测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形同虚设,则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将判断存在内部控制风险,从而不再考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报表差错的预防与检测功能,可见内控制度不严,是引发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二是被审计单位会计工作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过程,是否严格符合会计准则,选择和运用会计处理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对各项经济业务流动做出完整的会计记录,是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等。三是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其他违纪违规的行为,银行账户、现金、会计凭证和账簿有无疑点。
  
  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1、树立审计机关全员风险意识。审计工作实践说明,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是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如果忽视审计风险控制,不断出现审计质量事故,轻则引起复议,重则上诉讼法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损害审计形象,危及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维护审计生命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既要提高审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又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审计机关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2、坚持职业怀疑审计观。职业怀疑又称正当怀疑,是指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或反映这种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没有理由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除非有明确的绝对的证据。随着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审计业务逐渐复杂化,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正当怀疑的审计理念。审计人员应假定所需要证明的认定中可能存在不实、不合理或不合法之处(只不过目前还不知道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存在的环节),并以专业怀疑的眼光进行审查、分析、判断,及时、敏锐、准确地捕捉可疑点。
  3、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提高防范审计风险能力。首先,立项和编制计划阶段,质量管理目标是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立项的项目必须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要资金和政府关心的重大事项,同时符合法律或规章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资源的现状。其次,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要做到充分开展审前调查,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根据了解到的基本情况,细化审计目标和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再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审计组应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步骤、内容实施到位;当实际情况与审计实施方案产生差异时,应及时围绕审计目标做出相应对策;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的编制,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合法性以及组员之间相关审查事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完善三级复核、全程OA管理等环节的制度,降低审计风险。最后,审计终结阶段,做好材料汇总工作,把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报告文件;建立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对外出具,避免出现纰漏;对审计报告建立分层次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8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