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筛查及相关干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文侠 郭川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焦虑抑郁 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26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问题(双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心理疾患的积极干预将成为治疗躯体疾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多伴抑郁状态,且往往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甚至与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有关[1],抑郁症状在冠心病病情稳定的患者中发病率仍较高[2]。
  2008年2月~2011年8月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伴焦虑抑郁患者139例。采用心理CT分析系统进行诊断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进行临床心理干预治疗同时及药物治疗,给予艾司唑仑2mg(2片),每晚1次口服,或艾司唑仑(剂量同前)+帕罗西汀(赛乐特)20mg/日,疗程30天。对照组仅给予相关疾病的药物治疗。结果表明,ACS患者是否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状态与自身多因素相关;相应临床干预对其认知行为、心率变异性、睡眠障碍、住院天数、重返工作等情况具有明显影响。对预后产生积极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8月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362例,经心理CT检查筛选出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139例,称之为阳性病例(治疗组),要求年龄45~80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肺病、哮喘、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既往有心理疾病史、入院前近期发生重大心理创伤。
  方法:对初筛病例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及分析,以探讨ACS伴发焦虑和(或)抑郁的可能相关因素;对治疗组给与心理疏导(每周3次)及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艾司唑仑2mg(2片),每晚1次口服,或艾司唑仑(剂量同前)+帕罗西汀(赛乐特)20mg/日口服,疗程30天。
  指标测定:①心理CT测试[3]:采用心理CT测试软件收集资料,对于阳性病例于疗程后再次进行心理CT测试,以评估患者认知行为、睡眠及焦虑和(或)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②心率变异性检测(HRV):受试者于临床干预结束时由专人负责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HRV分析,以时域分析指标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三角指数为分析指标,将HRV明显降低和轻度降低均记为异常,用以比较。③计算平均住院天数。④院后随访:于出院后2周随访是否重返工作(恢复发病前活动状态亦视为重返工作)。
  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 果
  ACS患者伴发焦虑和(或)抑郁的相关因素调查情况:ACS患者人群中是否伴发焦虑和(或)抑郁状态,与其自身多因素相关,年纪较轻的脑力劳动者发病率明显增高,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高收入人群发病率增高,性别、既往史及婚姻状态对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经过积极的临床干预,治疗组对认知行为、心率变异性、睡眠障碍均明显改善,平均住院天数均有减少;说明植物神经调节趋于正常化,有助于康复,增加重返工作的可能性;从上述分析推测,心理干预对HRV及重返工作情况未见明显差异,提示导致焦虑抑郁发生的更多因素来源于疾病本身。见表1。
  讨 论
  焦虑抑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的高发症状,影响患者的预后,降低其生活质量,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及死亡风险。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及康复的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心血管病患者多伴焦虑或抑郁情绪,这些继发性情绪障碍常会加重躯体症状,甚至影响患者的疾病过程及转归,而患者的家属出现焦虑抑郁状态也会对患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和(或)抑郁是ACS最常见的不良情绪改变,其发生机制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遗传、行为类型、环境因素、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此种负性情绪是影响ACS预后的重要因素,挫折、悲伤等精神因素易于诱发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并认为这种缺血方式是冠心病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情绪时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患者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显著异常,体内血小板易于激活,血栓环素释放增多,加重心肌缺血的发生,降低室颤阈值,从而导致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4]。抑郁患者往往伴随行为方式的改变,如久坐、吸烟、进食习惯差、药物治疗的顺应性差等,进一步增加了心肌缺血的发生。抑郁症被认为是缺血性心脏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5]。国外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后32%~45%的患者并发抑郁症状。Moser等通过随访观察发现抑郁增加AMI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率。焦虑抑郁是ACS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改变,也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切勿忽视该类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及缩短住院日。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刘春萍.焦虑抑郁障碍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刊,2006,41(3):53-54.
  2 张亚林.神经症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
  3 张苏霞,彭超英.神经症患者心理CT临床子量表特点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432.
  4 吴京兰,苏又苏,付剑云,等.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8.
  5 杨菊贤,朱健.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理因素[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4,10(4):196-1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12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