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抛锚式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抛锚式教学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和情境问题紧密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贯彻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抛锚式教学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评价反思几个环节,以“给幻灯片添加动画效果”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将抛锚式教学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中学信息技术  情境
  抛锚式教学作为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将教学任务融入到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也就是“锚”中,并提出问题,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并完成知识建构。就像船被锚固定一样,当情境或问题被抛出,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确定下来,紧紧围绕“锚”来进行。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信息问题的能力。“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抛锚式教学将生活与情境、情境与问题、问题与知识有机联结在一起,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
  抛锚式教学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评价反思几个环节。下面,以“给幻灯片添加动画效果”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或问题,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机械的电脑操作转化为生动的“锚”。这些故事情境或问题使得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该课提供素材,以学生熟悉的动画角色“小猪佩奇”为原型,创设小猪佩奇与她的朋友们在山坡上比赛骑自行车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动画制作欲望。
  环节二:确定问题。
  创设情境之后,教师可及时地提出问题来开启接下来的教学。当然,有时候同学们会先结合已学知识,经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这就把课堂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了探究的主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该课提出问题:在PowerPoint中怎样让佩奇与朋友们按照设想的顺序和动作动起来?如何给幻灯片中的元素添加动画效果?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抛出去的“锚”。
  教师在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这两个环节要多方面考虑,充分做好课堂预设,使“锚”抛出的时候落在教学任务上,保证教学方向不偏离。
  环节三:自主学习
  将“锚”抛给学生后,学习目标已然明确。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教材中该节课的相关内容,查找资料,使用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认真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整体建构。
  在“给幻灯片添加动画效果”一课中,大多学生可自行掌握如何给幻灯片中的元素添加“进入、强调、退出”等基本的自定义动画效果,让演示对象动起来。学生可能对“动作路径”这种自定义动画效果比较生疏。PowerPoint中可以借助路径使幻灯片中的元素沿着设定的轨迹移动,特别是自由平滑的曲线使演示对象栩栩如生。教师应鼓励同学们大胆实践。
  经过自主学习阶段的尝试,很多同学掌握了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的技能。因为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Windows自带“画图”工具的经验,同学们经过探索尝试,在“动作路径”效果方面能绘制直线路径和简单的曲线路径。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使同学们非常有成就感。
  环节四: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在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异质分组,可根据微机室布局调整每组人数。在抛锚式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于自主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同学们分工协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提出自己的疑虑,探讨解决问题的多元化方法。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要观察同学们的表现,给予恰到好处的提示,启发学生思维。
  曲线路径的编辑是该课的一个难点。对于该难点的突破,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到编辑顶点的入口,学生不难发现路径两个端点的三角形标记,再提示通过操作顶点以及连接线来实现对路径的编辑。
  在同学们学会了自己设置路径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故事,给小猪佩奇和她的朋友们画出形形色色的“路”,还能表演骑自行车炫技呢。除了老师提供的素材,学生还可以添加软件自带剪贴画或自己绘制对象并设置动画效果,例如蝴蝶飞舞、白云飘飘等。
  此外,教师引导、组织各小组成员探讨如何在“自定义动画”窗格对已添加的效果进行“开始”“方向”“速度”的属性设置以及调整次序。特别是“开始”属性中“之前”“之后”的区别,教师应引导小组同学自己设置后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并总结。
  环节五:展示评价。
  每个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组的作用,讲解用到的操作技巧和问题解决方法,对本组的学习成果做出发言。教师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每个小组展示的成果,各抒己见,及时补充。发言的过程也是归纳总结的过程,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技能、掌握知识重点、构建知識结构。
  多元化的评价既是对学生此节表现的肯定,也更是对学生后续学习主动性的激励。可以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组内评、组间评等多种形式开展。具体操作时可设计评价量表,或借助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工具,获取数据,统计分析,以求对于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做出比较真实、客观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兼顾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表现。
  环节六:总结巩固。
  系统的总结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的脉络,便于学生加深认识、理清思路、构建知识结构。此外,巩固练习的布置也是尤为重要的,可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课堂中解决问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并不能局限在某一情境,还需要在多个情境中相互迁移,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新的问题也可以作为后续学习的“锚”,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总之,抛锚式教学通过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由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锚”来尝试、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将抛锚式教学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的优势。
  当然,要开展抛锚式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多加留意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深入研究教材,创设丰富又恰当的情境,精准地将“锚”抛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同时,教师也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创新。
  参考文献
  [1]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一)[J].外国教育资料,1998(3):68-71.
  [2] 朱勇勇.浅谈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J].亚太教育,2016(25):290-291.
  [3] 杨丽坤.“抛锚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8):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53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