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辟多种途径,让学生亲近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教师抱怨学生的作文内容虚假,毫无生活气息;文章的结构呆板、模式化,毫无活泼灵性;语言生硬乏味,毫无童真童趣。学生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样,感觉十分痛苦和勉为其难。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进而喜爱上写作呢?
  一、留心生活与点滴积累,破解习作瓶颈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文章空洞苍白,套话连篇,充满虚情假意,就是因为他们缺乏留心生活的洞察力和鲜活而富有个性的思想。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通过各种途径疏通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渠道,充分挖掘写作资源,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米下锅”。比如,指导学生写一物,学生最难把握,也最无话可说,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写物的兴趣呢?我思索再三,决定引导学生写写他们知之甚少的“胖大海”。上课伊始,我手握胖大海,让学生猜猜我手里握着的是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当他们终于看到我手心里的其貌不扬的核状东西时,观察的专注是从来没有过的,研究的兴趣也是极其浓厚的。自然而然,他们把胖大海的外形特征写细腻了,把胖大海经开水冲泡后外形的变化过程写清晰了,这是学生在留心观察后写下的“胖大海”。
  指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为学生的作文引来源头活水,体现的是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理念。要写,就要要求学生写美好的东西;要表达,就要切乎生活实际;要有所感,就必须是不吐不快,发自内心的。这种注重学生生活体验的作文,实现了“求真、向善、臻美”,这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与感悟,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破解习作“言之无物”的瓶颈。
  二、打通阅读与作文壁障,实现读写结合
  教材中入选的文章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教材,将写作知识的感悟贯穿于课文的阅读教学之中,小到一词一句,大到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在这样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和掌握写作的技巧。比如,在学完《姥姥的剪纸》后,让学生写身边的能人,无论是织毛衣的高手,还是画画的能人,姥姥的“神”化依然再现:“某某神了!织(画)猫像猫,织(画)虎像虎,织(画)只小狗能叫唤,织(画)个娃娃能啼哭!”再如,学完《可爱的草塘》后,让学生写写家乡的麦田,同样有不一样的风情:“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之中,浪花翠绿翠绿,绿得深沉,绿得鲜活,嬉戏着,追逐着,涌动着。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嫩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一点的呈深绿色,一层赶着一层,如赶集似的,涌向远方……”这样的读写结合,打破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壁障,让学生有序地整体感知文章,唤醒自己的情感共鸣或审美感受,去领悟、品味文章优美的词、句、段,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并不神秘,也并不复杂,模仿着美文小步走,我也能行!
  三、注重对话与交流形式,倾诉心灵之声
  写作就是“对话”,写作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力,包括自我对话、与读者对话和与身边的人对话。自我对话,就是把写作当做自己的内心独白和倾诉;与读者对话,就是针对某一个写作对象,选择阅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在记忆中收集相关材料,在考虑适合对方的语气和语调的基础上进行谋篇布局,就像与对方面对面地交谈;与他人对话,就是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对话。无论是哪一种对话方式,都尊重了学生的原发思维,都会使学生乐于表达和参与,因为他们把写作当做一种心灵的倾诉――选取不同对象诉说心里话的有效方式。
  在这样的倾诉交流中,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并不枯燥,也并不俗套,倾诉着心声大胆写,我也能行!
  四、提供习作与运用平台,满足交际需求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取源于生活的素材,写下心灵感悟,并运用于生活。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得好:“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懂得写作文的意义,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明白习作的要求。”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作文教学指导的形式,忽略习作的实践性。如给校长写的建议书,学生是在留心观察和分析了校园现状后,才写下的自己尽管稚嫩却真诚的建议。文章纵然写得观点鲜明、热情洋溢,可这样的建议书,校长却从不曾“谋面”,它仅仅是教师要求学生所做的一项作业。习作完成,格式正确,戛然而止,仅此而已。同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给亲人的信经教师批阅后,亲人永远收不到;为联欢活动写的串联词,永远没有机会展示 ……如此写作,学生如何体验成功?如何唤起写作的兴趣?试想一下,当亲人冷不丁地收到孩子的来信,在文字中“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内心一定会涌动别样的情愫。而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欣赏和赞美中,心灵得到巨大的满足,找到写作的价值,会将写作视为自己的一种愉悦的享受。
  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并不仅仅是作业,也是一种实践,在交际中运用,我也能行!
  任何时候都以学生作为行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供生活化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学会“倾吐式”的习作方式。开辟多种途径,让学生亲近作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到的。
  (责编陈剑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99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