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借情境之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当下,小学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其关键的,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情境教学法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课堂上的热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对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做深入阐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答疑解惑。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一、运用课堂导语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想要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首先就得做好课前导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教师设计的课文情境中。于漪说过:“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精心的导入环节,使学生迅速对课堂产生兴趣。王昌龄曾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分别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情境教学的情境就是来源于这里。教师要清楚了解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以语言为传输中介的,但是这些语言文字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枯燥的,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在课堂上借助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的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可以借助绘画、演讲或者是录像等多种形式展开,但是不管是借助什么,教师都要保证情境形式上的形象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先在上课前找一些银河和天体的图片和学生一起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看见浩瀚的宇宙时,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去了解未知,了解银河,了解宇宙。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与这节课相关的第一个问题了:“同学们,你们看完这些图片后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学生可能会积极举手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当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调动,课堂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导入时,要改变之前“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个先生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情境联系实际
  教师想要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悬念,帮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学习情绪,将学生的思维从导入的情境转入课文的主体情境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经验见识远不及一个成年人,所以中外教育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讲的内容,就必须联系实际,以学生日常所能见到的实物为例子,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爬山虎》这篇课文,爬山虎到底是什么呢?它的脚是什么样的呢?那它又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呢?这些虽然课文中都有详细的描绘,可是学生依旧不能很好地理解,因为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爬山虎,所以也无法想象出来课文中的场景,自然是理解不了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或者是画一画自己心中的爬山虎,最后再向学生出示爬山虎的标本或者是图片。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感官上的认识,帮助学生接下来的课文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是现在很多教师首选的教学辅助工具,因为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对于思维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比起枯燥无味的语言形授课,他们更喜欢直接、形象的授课方式,这样的课堂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进行教学时,多媒体中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课件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就可以借助这些图片,音频或者是视频去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
  例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风景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领略小兴安岭的美,还可以通过图片直接感受到这份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情感。又如在讲解《月光曲》时,教师就可以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在之后的古诗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悠扬的古筝中体会诗的意境,仿佛穿越了時空,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听他们说自己一生的故事。
  综上所述,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创设适合语文学习的课堂情境,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继而让他们的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翟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小学语文,2016(9).
  [2]王双五.小学语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小学教育,2017(1).
  [3]韩沐辰.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发挥角色作用[J].小学语文,201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