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有效策略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针对我校当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促使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我校的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缺失正常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交往、做事等方面存在的缺失而进行的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完成的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而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应主动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
  一、健全档案,加强管理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完成留守儿童信息采集表,建立档案。如此有利于教师发现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分析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便于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倡导每一位老师努力做到:让留守儿童做到“三不”,即留守儿童不辍学、留守儿童学习不掉队、留守儿童不违纪。
  二、强化制度,落实到位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留守儿童谈话制度》《留守儿童家访制度》《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制度》等,要在制定制度的同时,注重给每一位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倾注更多的爱,生活给予照顾,学习上给予帮助指导,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留守儿童,让每个留守儿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心,让他们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成长。
  三、环境育人,促进养成
  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为此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校训上墙,楼梯口设置文明提示语,楼道悬挂名人画像,展示留守儿童作品,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等。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出了浓厚、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准则。
  四、活动育人,展示自我
  要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为了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
  1.在社会实践体验中,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文明礼仪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社会,在礼仪教育中,开展“让食、让路、让座”的“三让”活动,让孩子把第一口饭菜夹到家长碗中,出入门时让长辈和他人先行,乘坐公交车让老幼病残孕先坐,把关爱送给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2.建立星级评比制度,在检查中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要持之以恒地在留守儿童中开展“日查、周结、月评、期末奖”的常规教育评比活动。把留守儿童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荣誉结合起来,使留守儿童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让留守儿童能比较自觉地遵守规范,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一个争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以评价促养成,循序渐进鼓励评价提高,使留守儿童的外化行为转变为内驱力,产生正效应。
  3.结对子,开展活动育人
  以班为单位,教师和留守儿童结成对子,除了学习上的帮助以外,还要对生活、情感、心理、烦恼等方面都给予关注和疏导,做“代理家长”,并要求定期与“代理家长”进行生活和学习情况的面对面交流。
  五、心理指导,健康发展
  就留守儿童而言,其心理正处于“哺乳”阶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很有必要,学校要重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留守儿童学习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了心理调节技术,对自己不健康的心理进行调节,使他们真正地放下心中的包袱及阴影,健康發展。
  六、奉献爱心,拉近距离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教师要把爱融于教学之中,给留守儿童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安慰和行动上指导,使留守儿童处在爱的教育之中,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并且使自己在享受爱的同时,也爱他人。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留守儿童就会生活在“美好人间”,他们的行为就会健康发展。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个体、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时代赋予了学校教育新的使命,我们应从从多方面、多渠道、全方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9.
  [2]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2.
  [3]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1).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