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的科研第二课堂课程设计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科研第二课堂处于公共管理类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位置,而课程设计是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但是这些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延安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创新人才科研第二课堂培养实践,提出以培养延安精神特质、公共精神品质和创新能力及具体科研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以“引路人”和“合作人”为教师角色,以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研究内容分配、学术笔记撰写与审阅、日常师生互动和学生管理为教研方式,以教师自评和学生创新素养评价为综合评价举措,旨在形成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以全面控制与评价为抓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科研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公共管理本科教学
  引言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教育是教育战略的永恒主题,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负责创新教育的制度制订、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创新实践训练等。显然,大学作为知识运用与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专业教育渗透创新培养成为主要举措,结合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与课堂“天然一体”的课程则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加之课堂教学是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点。一些大学开始将创新或科研第二课堂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抓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高校科研第二课堂建设还存在价值认知偏差、政策与资金支持薄弱和设计不够系统规范等问题,亟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寻求较为合理的理念、制度和方案等。
  笔者发现一些学生主持、教师指导的科研项目存在教师深度研究而学生参与度低的现象,甚至有学生挂名、教师完成等现象的存在。尤其是一些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第二课堂认识存在偏差或不够重视,特别是课程设计方面较为薄弱或为空白,进而导致科研第二课堂育人效果欠佳。如何科学、规范地应用科研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何通过科研第二课堂引发师生心灵沟通、唤起学生的科研兴趣?本文结合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实践,谈谈对科研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的理解。
  由于课程设计的多层次性,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本文所讨论的是某一特定科研项目开展活动的课程设计,是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一个学科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通过计划、组织、实施、评价、调整,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基于此,科研第二课堂课程设计主要由目标设计、角色设计、方式设计和评价设计等构成。
  目标设计
  目标是对未来产生结果的预期设想,也是行动的方向与终点。科研第二课堂课程目标是指通过科研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素养的提升。因此,应把握好课程目标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学习及科研体验之间的紧密关系。
  科研第二课堂课程目标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学院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需求。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和人的全面发展。延安大学依靠其优良传统和发展特色正在积极推进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本科人才。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也提到了公共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或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目标设计时还需多渠道考查学生的科研现状和需求,尤其要考虑部分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产生的自卑和畏难情绪等,这样才能使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综上,科研第二课堂课程目标既有育人(德育)目标又有创新能力(技能)目标,即整个科研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延安精神素养、公共精神品质和创新能力。
  科研第二课堂课程目标的设计还应达到具体科研活动的目标。一般一项科研活动需要经历资料梳理、实践调研、讨论分析和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等环节。这些环节一定程度上能够训练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发现问题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公共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延安精神等,体现了学生做事的态度和做人的品格。显然,具体科研活动目标与高等教育方针、学校与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和一致性。例如,一些老师提出的“五个一”课程目标:展示一种品质,学习一种方法,发现一个问题,训练一种思维,获得一个学分。
  角色设计
  这里的角色主要指教师角色,而角色设计的本质是在分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科研第二课堂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学生能干什么?怎样才能高效且易于实现课程目标?
  理解教师的角色,必须把握科研行为的内在规律。科学研究行为是在已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未知世界而创新理论的行为活动。在这个概念层面,科研活动至少包括理论基础(认识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环节。本科生由于科研活动参与较少导致科研经验欠缺,一定会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困惑或困难。诸如,理论基础的准确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内容的适宜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等问题都会成为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绊脚石”和“拦路虎”。这些问题或难题需要教师基于科研活动规律视角合理引导和启发学生,甚至在重大难题面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来完成,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引导、启迪和与学生合作?这就引出了教育活动层面师生角色的把握上。
  理解教师的角色,还必须把握现代教育的内在规律。苏格拉底认为,教师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也就是教师通过讨论或者辩论来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的角色明确了,学生的角色也就定位清楚了。我們在科研第二课堂中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路人”和“合作人”。
  如果教师是“引路人”,那么学生就是“问路者”。“引路人”主要体现在研究资料的选取、研究方法的甄别、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内容的遴选方面。面对“碎片化”的资料,学生会不知从何入手。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研究资料的选取方面很有必要依据自身和相关前辈的学习经验,对已有的学习资料进行组合排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方法种类繁多且具有复杂性,如何能够选取较为合理的研究方法,这不是一个本科生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事情。基于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就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引领学生去模仿某些科研方法实施探索性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与模仿中体验和思考各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劣势。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内容的遴选方面,我们通过会议集体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实施方案和选取学生感兴趣而范围较为合理的研究主题。“引路者”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兴趣和不同基础的学生,使他们认识自我的研究积累、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从而自主学习与研究,增长能力和提升创新素质。   在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扮演“合作人”。教师和学生来自同一个课题组,是同一个共生体。教师应该创造合作式的科研小组,使自己成为课题组成员。因此,教师不仅是“引路人”,还是学生科研的合作伙伴。科学研究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也许会没有结果或终点。这条道路上一定要有人陪伴,那么最好的陪伴就是教师。特别是对一些疑难问题和复杂难解的问题,需要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并肩战斗和齐心协力来化解。经常化、制度化组织讨论或辩论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对研究议题进行分析,以便有新的认识,也是合作的一种方式。综上,“合作人”一方面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促生创新素养。
  方式设计
  1.引导讨论
  引导与讨论是科研第二课堂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对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制度化引导与讨论,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与讨论需有充足的准备和明确的目标,可选用多种方式,还应注意把握一些细节问题。
  首先,引导与讨论要有充足的准备和明确的目标。我们概括为“四个明确”,明确学生的状况与特点,将注意力关注到学生的科研体验活动中;明确要引导与讨论的知识或思想,对要引导与讨论的内容烂熟于心;明确引导与讨论的方式,依据不同的引导对象和内容设计合适的引导与讨论思路;明确引导与讨论的目标,心中有方向,即为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素养服务。
  其次,引导与讨论可选用多种方式。课题不同,可能学科专业也会呈现出差异性,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就会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千街一景”的同一种方式的引导与讨论。针对具体研究遇到的困惑,可选用小组讨论、经验交流、学术讲座和讲授等方式。实践证明,这些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
  最后,引导与讨论还需把握一些细节问题。一是注意处理研究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学生明白科研的整体脉络和研究框架,使学生能够知道所从事的研究任务处于何处、走向何处。当学生参与完成一个课题之后,回顾曾经勾勒的科研架构,就会觉得科研其实没有那么难。二是要处理好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关系。理论创新需要在一个小主题之下深度挖掘创造出新的理论,即重视理论价值和某个方面的创新性。实践应用需重视理论的应用性、综合性和热点性。三是要处理好专题讲授与小组讨论的关系。注重讲授与讨论的连贯性,讲授是为了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或“共鸣”,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认知,进而上升到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高度。四是要把握能力培养与思想提升的关系。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是创新思想的培育更重要。在引导与讨论中应将各种创新思想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2.内容分配
  研究任务安排是师生沟通的纽带。在对研究任务进行分配时,要考虑如何合理安排科研任务、查阅研究任务完成状况、发挥研究任务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效应等问题。
  首先,安排研究任务时要把握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科研任务主要有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成员协作两种形式。从事科研活动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规律的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分配科研工作任务时考虑针对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把握要适中。对于已完成分配任务的学生,还可以设计更加灵活的科研内容。
  其次,教师要认真查阅学生提交的研究结果,这是促进学生创新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改进建议。特别是当今社会一些学生追求“短平快”的意识和功利浮躁的思想,对创新思想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这时教师的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不认真从事科研活动,但是教师不能不认真批阅学生的研究结果。让教师的认真来影响和感染学生,让教师的认真来成就学生的创新素养。
  最后,要发挥研究任务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将学生提交的研究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学生提交的研究任务可以获取很多信息,诸如学生的性格、习惯、科研态度、科研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知识储备和创新素养等信息,以及教师的引导和讨论的效果与质量。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灵活地调整引导和讨论主题与方式及科研任务。就科研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对共性问题可以集中引导和讨论,对特殊问题可以通过个别沟通方式来化解,引导学生成长。
  3.学术笔记
  学术笔记与一般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非常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我们提出了提纲式、摘要式和心得式三种形式供学生参考或选取。提纲式笔记,主要是对所阅读文献、教师引导、讨论和调查等科研具体事项记下每个步骤形成提纲,为以后组织思想和创作服务。摘要式笔记,主要是对科研具体事项摘取重点记下,然后给出感想或心得,其目的在于增强理解力,为创新思维训练奠定基础或形成初步创新雏形。心得式笔记,主要是对科研具体事项进行分析及批判,结合自身情况发挥想象和联想给出新的认识或观点。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学术笔记都应该包括七方面的内容:一是所阅读文献、教师引导、讨论和调查的核心内容,二是学生心得,三是理论基础或依据,四是与实际相关部门工作的联系,五是不同意见或批评,六是提出新的问题,七是讨论或交流后的感想。
  为了让学术笔记不流于形式,形成制度安排和学术习惯,对学术笔记的查阅或检查很有必要。首先,教师要对本课题组的学生学术笔记实行定期查阅或批阅。其次,指定课题组成员相互借看、修改对方的笔记,相互效仿学习,相互促进。最后,在课题组内传阅最好的学术笔记,形成榜样力量。对于问题严重的学术笔记,可找其谈话交流来改进。
  4.日常交流
  日常交流主要是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外的师生互动与沟通,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打通师生、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科研第二课堂本处于第一课堂之外,加之科研的繁重性,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日常交流。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一则可以降低师生的“对立”,与学生“肩并肩”轻松交谈,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感染学生。二则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增进师生情谊,为学生科研工作和创新素质培养奠定情感基础。三则在课外学生也会更易与教师协作而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四则通过师生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听从教师的指导,使自己的创新素质得到提升。
  5.学生管理
  常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科研第二课堂学生管理也不例外。不难发现,学生管理嵌入到了整个科研项目管理活动之中。管理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科研活动,参与了哪些活动?科研状况如何?创新能力如何?进而引导学生进步和训练创新能力。这样可以使教师尽可能掌握学生的信息,熟悉学生,有利于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设计出更加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方案。
  评价设计
  评价的目的旨在为科研第二课堂课程改进与提升寻求依据和思路。科研第二课堂课程评价是对科研效果、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深度检测、诊断与研判,特别是對实施结果的有效性和价值性进行了评估,对后续的奖惩、激励、决策、调整、控制等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科研第二课堂课程评价的内容有:目标是否体现了科研与教学的内在规律、是否实现了预期设想、目标设置是否合理而清晰;教师角色定位是否科学,教师是否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研第二课堂中,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自发学习与创新;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学生创新素质和整体素养如何等。
  一般采取教师自评和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两种形式。逐项对照以上评价内容,教师进行自评。教师对科研第二课堂课程的自评要贯穿整个科研活动,这样得到的评价结论对于改进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主要结合学生管理中的三个名册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要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参与的具体科研活动和科研成绩,特别是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将这些内容作为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依据,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结语
  科研第二课堂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诸如一所大学、一个学院、一个学科对科研第二课堂课程的总体部署,这属于宏观和中观层次的设计。本文所探讨的是微观层次的科研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即针对一个科研项目的课程设计。毋庸置疑,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将本已松散的科研第二课堂变得更加有秩序和有活力,在师生思想碰撞和启迪智慧的基础之上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飞跃。综上,科研第二课堂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次培养的重要渠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29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