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联动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地方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提升办学质量和影响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当前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明确理念,凝聚目标共识;提升能力,提供持续保障;畅通机制,促进有效推进;优化方法,凝练优势特色是推进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131-03
  实践育人是高校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也是高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才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高校实践育人是一项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一、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剖析
  共同体通常是指由若干社会个人、群体或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达成某种共识,并依据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相互关联、休戚与共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构建共同体的目的在于发挥各组成要素的功能优势,形成合力,即“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1]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指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以共同体成员身份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围绕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任务所形成的“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实践育人载体。[2]其目的在于推动并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地方高校一般地处非中心城市,其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经费、文化底蕴、综合实力等各方面都受到地域和办学历史的限制。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聚焦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主动适应和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联合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地方高校办出特色和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共同体建设面临的机遇
  1.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机遇。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件明确要从强化实践育人工作重点、创新方法途径、加强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调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目标,并在其2015年工作要点中进一步明确要深入实施。2017年,教育部思政司、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共同部署强调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工作,要求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这就从战略高度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方向指引和工作要求。
  2.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综合改革的机遇。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方高校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真正转变办学思路,建立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紧接着,各地相应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具体指导意见,这为地方高校着力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出台后,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广西最早升本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被确定为广西高校综合改革试点(4所之一)和整体转型试点高校。
  (二)共同体建设面临的挑战
  1.理念层面的挑战。首先,“重理论、轻实践”理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同质化倾向,许多地方高校与研究型名校一样,偏重于“学术型”教育,而轻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直接表现在教师主动参与实践育人的意识不强,学生对于以实践活动来提升素质和能力的认识淡薄。当前实践育人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实践育人目标实现的片面化、功利化,组织过程的简单化、形式化,效果的短期化、表面化。其次,“高校自主建设”理念的影响。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需要高校内部如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和各院系通力合作,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的联动建设。但现实中,由于高校自身的“象牙塔情怀”和各主体在工作重点、制度文化、功能结构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高校内部合作不力,政府指导和投入不够,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功能优势,是共同体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难题。
  2.能力层面的挑战。首先,地方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不足。受传统影响,教师一般更注重理论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而对实践教学、校企校地合作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型研究兴趣不浓。高校兼具行业经验背景和理论高度的“双师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其次,共同体的保障能力和发展能力不足。一方面是高校自身保障能力不足,顶层设计、项目支持、保障投入等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政府关于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法规、引导激励措施等存在制度性缺失,企业、社会力量存在工作缺位现象。当前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和摸索阶段,可借鉴的过程经验明显不足。
  3.机制层面的挑战。首先,受现有行政管理机制制约。高校内部、各院系往往限于单打独斗,缺乏共同体建设的全局意识和联动机制。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或者根本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或者虽有机构负责协调但存在任务不明、考核缺失等问题,导致规范化管理难以实现。其次,受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制约。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对师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多与少、效果的好与差没有明确的考核界定,大多数师生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或者仅为获得相应的学分而策划和参与实践活动。
  4.方法层面的挑战。首先,项目化推动不够。以项目形式推进实践育人是当前地方高校最常采用的方法,但现实中,经常存在项目设计的简单化重复化、项目管理的不合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其次,信息化支撑不足。因各参与主体对互联网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认识不到位,彼此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等问题,导致对利用新媒体技术快速推广和多维度呈现实践育人效果的平台建设明显不力。再次,特色凝练不强。地方高校习惯走同质化、简单重复化道路,而忽视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学校定位目标和学科专业特色等,没有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方法,因而无法形成独特优势和影响力。   三、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对策研究
  要推进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必须抓住机遇,直面问题,主动迎接挑战。
  (一)明确理念,凝聚目标共识
  1.高校师生要明确“实践育人”理念。要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评价的方式、手段等,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参与实践育人的意识;要通过改革学生测评方式和评先评优标准等,组织开展与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升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意识。
  2.高校内部和共同体各主体之间要凝聚共识。要切实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提升到与政府治理、高校改革、企业发展、社会服务息息相关的高度,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之间,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之间要打破固有格局,改变“谁指挥谁”、“谁配合谁”的单一思维,[3]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寻找协同育人主体的最大公约数。
  玉林师范学院经过几年综合改革的探索,目前已成立了由教务处、学工处(含创新创业学院)、团委、宣传部、科研处等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组成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出台了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设立了第二课堂学分,逐步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推进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同时,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4]初步建立了与玉林市政府、玉林市教育局及各行业企业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组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已初现成效,共同体内部的深度融合正在稳步推进。
  (二)提升能力,提供持续保障
  1.高校要实施“双师型”教师提升工程。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如可以从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进修培训等方面对教师的行业实践素养提出明确要求,增强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也可以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科研院所、企业或行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还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任高校专兼职教师。同时,要求教师将自身的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潜力。如玉林师范学院就专门出台了《教师挂职锻炼实施办法》和《“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
  2.要着力提升共同体的保障能力和发展能力。各主体要真正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纳入自身的工作体系,并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共同体建设。其中,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真正厘清实践育人的思路和工作机制,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的优势资源;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要明确政策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集聚效应。[5]玉林师范学院按照“统一规划、校企合作、校院分工、资源共享”的原则,成立了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农村教育研究院,建立了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中心、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三)畅通机制,促进有效推进
  1.要着力完善共同体建设的规章制度。(1)国家和政府要尽快出台针对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宏观规章制度,明确各主体的职责义务、保障制度、评价激励措施等,并进行试点推进。(2)地方高校要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通力协商,平衡利益,达成共识,形成微观管理机制。如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中要明确如何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实现成果转化等;如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中,要明确如何进行管理权限分配,如何进行项目化建设和推广等;还要细化各参与主体的评价指标,这样才能保证共同体建设有章可循,持续推进。玉林师范学院制定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办法》,并在《玉林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统领,建立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细化了共建的方法和途径。
  2.高校要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丰富实践育人活动形式,明确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等,还要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表彰方式,突出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如玉林师范学院出台了《玉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和《玉林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实践活动的地位。同时,高校要发挥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与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合力探索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有效形式,推进实践育人常态化。如玉林师范学院与玉林市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建立了“三位一体”教师协同培养机制。
  (四)优化方法,凝練优势特色
  1.要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项目化建设。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地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特点,设置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而且可以持续推进的共建项目。在项目的管理上,要明确主要负责的主体以及各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明确保障机制、沟通机制、问题协商解决机制。在项目的评价上,要注重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的统一,既要对高校内部的各部门、各院系和师生的工作进行评价,也要对各参与主体的工作及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在项目的激励上,要根据评价结果,对接各主体的需求,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优惠、经费支持等表彰激励措施。另外,还要重视对项目的宣传和推广。
  2.要推进共同体的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尽可能延伸实践育人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可以探索开发专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APP”或者专题网站,项目的详细介绍、各参与主体的职责要求、项目申报、人员招募、中期评估、结项公示、成果展示和经验推广等都在网络上直观呈现。
  3.要推进共同体的特色凝练。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在构建中应该突出分类推进和特色发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分专业、分年级推进;也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分专题或者特定目标任务推进。如可以突出以课程或专业为联结,凝练专业教学实践育人共同体特色,玉林师范学院与地方联合创办的“卓越班”、“挂榜班”就是这一形式的尝试。也可以突出地域特点,凝练行业实践育人共同体特色,开展产学研活动和成果的创业转化,如玉林师范学院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荔枝保鲜技术、编织艺术推广等。
  还可以对接具体需求,以特定项目为联结,凝练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共同体特色,如玉林师范学院已形成品牌的“四点半课堂”义务支教项目、百名大学生企事业单位挂职活动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9.
  [2]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170-176.
  [3]徐瑾.“G-S-U”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90-92.
  [4]玉林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Z].2016-06.
  [5]胡建军.积极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5-03-3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