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构建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在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渴望家长的参与,倡导家校携手。那么家长能给予孩子什么呢?下面从我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家长,对孩子教育也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这里,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大多数人都听过的故事。
   一个小学生上课时偷看一本刚买来的小说,被老师发现没收了,并叫他把家长请来。该生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思忖,“请爸?爸厉害,会打我。请妈?妈和爸一个鼻孔出气,把此事告诉爸,还免不了挨打。请外婆?对,外婆好。”于是他来到外婆家,把此事告诉了外婆。外婆到学校去了,很长很长时间才回来。该生怯生生地问:“外婆,老师说什么了?”外婆说:“嘿!老师夸你呢。他说你从小喜欢读书,说不定长大了能成为作家。这不,老师叫我把书给你带来了。”该生深受感动,也深受鼓舞,从此更喜欢读书了。长大了,这个学生果然成了作家!一天,师生聚会,老师对这位已成了作家的学生说:“我对不住你呀!上学时,我不该没收你的书,更不该叫你请家长到学校来。现在,我把这本书还给你……”原来外婆的那本书是她跑到书店买的!该生喟然,在心里说:“外婆不懂教育,但她懂得关爱和激励!”
   由此可见,关爱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王中力先生说,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我今天再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故事也是想说明,激励、表扬的作用巨大,它的确是教育的伟大法宝。所以,让孩子在激励中成长,关爱和鼓励是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们给孩子的礼物,仅仅激励是不够的,夸美纽斯说,“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那么,你是否“尊重”你的孩子?你是否经常用“赏识”的眼光欣赏你的孩子?你是否经常陪着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事?比如,一起组装玩具(小时候)。一起写作业,一起看书,一起看电视动画片,一起放风筝,一起下象棋,一起玩游戏,一起看电影……和孩子共同做这些事时,你是否用赞赏的目光、夸赞的言词、民主的对话,让孩子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让孩子在赏识中成长,赏识和认可也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母子情、父子情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的,许许多多的习惯也是在和孩子的交流、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所以要经常和孩子交流,善于和孩子交流。和孩子说说同学之间的事,说说班上发生的事,说说课堂上的事,说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开心和不开心……这就是交流,这就是沟通。这些不经意间的交流沟通,让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内心世界,知道了孩子的困惑,就能及时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但不要随便帮助孩子,让孩子没有了自我,完全依赖于你,他的成长是他的事情。适度的交流和帮助,就是你给予他最好的礼物。
   生物学家说过,飞蛾在作蛹之时,翅膀萎缩不发达;出茧时,必须经过一番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方能流到翅膀去,两只翅膀才能有力地在空中飞翔。有一个人恰巧看见树上的一只虫茧开始活动了。他不忍心蛾在茧里面挣扎,就用一把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了一个小洞,让它出来可以稍微容易一些。果然,没有一会儿,蛾儿很容易地爬了出来,可是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这个人好心办坏事,他自以为是的善举,断送了一只蛾儿的破茧成蝶。有些家长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在看到自己孩子遇到困难时,刚开始还能等待,但是孩子稍微迟疑懵懂一点,父母就喜欢伸手相助了。
   孩子的成長过程,有时候都是很“笨”的,比如,孩子在学走路时,摇摇晃晃走不了几步就会摔倒。许多家长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急于求成,于是学步车、牵引带就上了。这样的结果,孩子是不摔跤了。是真不“摔跤”了?不远的未来经常把膝盖摔的青紫、流血的绝不是少数,甚至会为此影响到孩子的四肢、眼、脑的协调配合。不仅是孩子学走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和飞蛾出茧一样,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过程,孩子只有在挣扎,在挑战和挫折中成长、成熟,才能展现自己的美丽,才能领悟成长的艰辛。所以,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学会的是耐心和等待,要明白,耐心等待也是爱。要学会在认同和接纳孩子的基础上,充分给孩子自由体验的机会,否则,适得其反,拔苗助长,功亏一篑。耐心和等待,也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沧海桑田,时光回转,没有什么是一直在传承的,但是教育的影响以及优秀人格魅力的传承是可以一辈子一直去传承和延续的。陪伴一个生命的成长,关爱和鼓励,赏识和认可,交流和帮助,耐心和等待,都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作为,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做孩子喜欢的家长,做一个新时代有人格魅力的家长。家长——孩子终身的老师,这位“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参考文献: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