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团队化工作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谭洪涛 陈莉 严中

  摘要: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校级团队化工作模式建设现状,得出学校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存在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单兵作战”模式严重及考核与激励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辅导员团队化工作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团队化工作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02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学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传统的辅导员各自为战管理学生的工作模式很难适应高校对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加强辅导员之间的合作,根据辅导员专业背景与业务范围的不同,对辅导员队伍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达到信息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果。
  一、辅导员团队化工作模式现状
  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和网络上,刊登了一些有关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如闾越等在《基于团队化工作模式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了辅导员团队化工作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个人规划、分工不明确和团队发展体系不完善等,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给出了辅导员团队化建设的新模式;何元庆等在《团体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与展望》一文中调查了团体辅导在辅导员工作中的现状,提出了将团体辅导引入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使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更加高效。
  对比西南某高校近三年学生数据发现,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媒体方式和信息也趋向多样化、多元化,这使得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工作领域不断拓宽,以往学院之间各自为战、沟通不畅、任务分配不均、团队意识淡薄和责任感淡化的现象明显。通过前期查阅资料和走访调查可以知道,截至2018年学校目前共有辅导员150余人,其中专职辅导员100余人,兼职辅导员50余人,比例约为2∶1。在校级团队化建设方面,目前有学生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多个由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组成的团队,但在实际运行和工作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校级团队除了在工作中相互接触和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之外,未见有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或学术探讨,这也使得有些团队的研究工作只“浮”在表面,而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进而推动工作的开展。
  二、辅导员团队化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通过统计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反映出学校当前辅导员队伍在学历、年龄和职称等结构上不合理,团队带头人严重缺乏,青年教师占有较大的比重,约为78%,且队伍流动性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辅导员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导致学校专业化辅导员团队构建困难,如个别学院辅导员均为年轻新进教师,专业技能和经验不足,职称结构低,导致“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团队化工作模式难以形成。因此,促进学校辅导员队伍团队化建设中教师结构的合理化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2.“单兵作战”模式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忽略了团队合作的作用,使得学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很多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是“单兵作战”,缺少群体攻关,导致学院内部或院系之间学生工作缺乏交流、活力和创新,管理质量也仍难以提升,如部分学院辅导员之间虽然在工作上偶尔接触,但往往是“只闻其名,不识其人”。因此,学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单兵作战”的模式严重,是辅导员团队化工作模式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考核及激励制度落实不到位。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学校及学院辅导员管理和考核过程中,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个人考核和激励制度,但缺乏团队化考核和激励制度,同时在落实过程中往往避重就轻,考核只重视在完成一些硬指标上,如所带学生人数是否满足要求、学生奖助勤贷工作是否按时完成等方面,而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考量则落实不到位,如学生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独立人格养成方面。另外,相应激励制度的落实也是因学院而异,甚至部分学院对辅导员的激励制度名存实亡,导致辅导员工作主动性差,对团队化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辅导员团队化工作模式的建议与对策
  1.外引内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学校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相关政策,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一方面聘请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团队带头人对校内已有校级团队进行指导,同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开拓新的辅导员校级团队,吸纳和融合更多的辅导员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增加对校内辅导员的培养投入,拿出专项经费,选派青年辅导员到国内先进高校学习或参加团队化建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外,摒除工作岗位限制,探索“跨领域”辅导员团队指导机制,组建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背景的校内行政管理人员与一线辅导员构成的辅导员团队,共同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形成全員育人机制,促进学生的全方面教育与多方面发展。
  2.强强联合,改变“单兵作战”模式。根据辅导员业务范围的不同构建相关专业化的辅导员团队,形成“强强联合”局面,改变“单兵作战”模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和高校立德树人大平台基础上,结合团队理论知识提出的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队化建设的概念,鼓励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与业务范围分类别和跨学院建立相关专业化的辅导员团队,从而将辅导员管理责任具体化,工作任务专业化,管理目标明确化,最终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和学生的科学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借鉴吸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相关新兴学科理论尤其是把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的一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新时期高效辅导员团队建设中。
  3.以考促建,完善团队考核机制。完善辅导员团队化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不同校级辅导员团队,结合其功能与作用的不同从而制定相应考评机制,杜绝采取“一刀切”的考评体制,从而遏制部分新型辅导员团队的发展。一方面从实体性角度出发,对辅导员队伍团队内工作做出明确分工与考核规定,另一方面从程序性角度出发,为保障辅导员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团队及相关带头人对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也提供指导和建议,以此完善团队内部建设和考核机制的建立。
  四、结论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传统的辅导员“单兵作战”、“循规蹈矩”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构建新型的辅导员团队化工作模式,在“外引内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强联合改变“单兵作战”模式和以考促建完善团队考核机制等方面切实做出探索和改进,并对辅导员个人和团队提出更高要求,以此助推高校教室外“第二课程”育人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闾越,宋晓含,刘伟.基于团队化工作模式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69.
  [2]何元庆,武梦梅.团体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与展望[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02):32-34.
  [3]司云云.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以丽琼工作室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21-22.
  [4]吴文娟,史凌珊.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微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3):238+240.
  [5]李欢哥.在新形势背景下通过团队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3):106-107.
  [6]徐荣丽.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233-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