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曹锦佳 朱志超 王海 何正忠

  摘   要:本文介绍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的经验。课程教学获得了如下经验:开展研讨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课堂教学强调对于科学原理的讲解和应用,让学生根据兴趣参与一些科研工作,以科研反哺教学。课程建设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而且还要重视课后对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引导。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双一流  研讨式教学  科研反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5(c)-0174-0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考与尝试,体现了国家对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全世界的要求。高等教育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双一流”建设是充分履行大学教育职能的需要,指出了实现的途径,明确了目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南华大学是国内老牌的“核”专业院校,拥有核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南华大学核心优势学科。因此南华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重中之重也就落在了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上。而学科建设的基本元素是本科建设,目前大学学科建设的一个趋势是更加注重本科教学的建设,2018年6月教育部提出以本科教育作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根本的“以本为本”,把人才培养放在大学职能核心使命的位置。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课程建设,《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是核科学技术学科本科专业课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是最近几年才开设的一门课程,以服务于核工业大发展对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人才和科技的需求[1-3]。为加快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争创省内和国家学科一流,南华大学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系的教师对《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以下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  研讨式教学的探讨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内容多而杂,多学科交叉,学起来难度较大,很多知识点都涉及学科前沿,专业度很高。如果还是按照通常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备课压力将非常的大,学生被动式地接受知识,大部分人将不会去钻研自己学科外的知识,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考虑到课程的特点,尝试采用研讨式教学,把一些知识重点和难点,整理成研讨专题,让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对这些专题内容进行调研,提前学习和理解,要求能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学习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研讨的专题进行充分的引导,包括学生分组,所调研问题的课前讨论,研究报告的书写,课件的制作,专题研讨论文的写作等。研讨课的考核包括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研讨学习报告的质量,课件制作的水平,研讨问题的讲解水平,研讨课上同学们的参与度,等。为上好一节课,教师和同学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工作,设计好上课的各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各兴趣小组把自己的课程资料上传到课程微信群,让同学们提前学习,在研讨课堂上,每个兴趣小组分别介绍自己对于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其他同学提问,教师对学生的研讨进行引导,通过充分研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培养了学生做学问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增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研讨课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同时教学团队内部必须对学生研讨资料的正确性进行把握。
  2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为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而且属于一门工程学方面的课程,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么多的知识确实存在难度。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对各种工程技术中的科学原理的讲解,使同学们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用科学原理思考问题成为一种习惯,拓展知识面,融会贯通。课堂教学对于科学原理的讲解非常的重要,科学原理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总有落后和淘汰的一天,而科学原理是物质世界运行的规律,对科学原理的认识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掌握了科学原理可以终身受益,同时能激发从事基础科研的兴趣,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基础研究。目前核工业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尤其是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已经构成了核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技术瓶颈重要的一步是加强基础研究,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首先要从课堂上开始,让同学们了解科学的前沿,掌握做科研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引。近年来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系的学生,各项学科竞赛参赛率和得奖率名列学校前列,在省级赛事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了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读研,从事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研究。
  3  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科研能力体现在对学科知识价值的判断上,体现在对知识的创造上,体现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这些能力恰恰是本科生需要学习和加强的,这些能力其实也就是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规划出适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方案。但是,我们的老师基本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教师在入职前在专业研究上都有所建树,而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导致大学教师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规划和设计课程,而不一定能体现教育教学的规律。因此,为了能让科研更好的反哺教学,《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3位任课老师每年都会安排参加教育方面的培训;另外,教研室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提出意见,改善教学方法,帮助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教学能手;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教学竞赛,学习其他教师和其他专业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让科研反哺教学,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学。教师的科研方向,不是每一个学生感兴趣,《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由多位博士授課,有多个科研方向可供学生选择,每一个方向由学生自愿形成一个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科研,教师全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参与科研,要求教师在课堂之外对学生用心、花时间。目前《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3位教师,其中王海老师2017年在日本进修1年,其他老师几乎每个月都参与学院组织的课堂教学培训,效果显著,3位老师的科研水平在学院处于中上,教学效果均达到了优秀。
  4  结语
  以“双一流”为导向,通过《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加强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核工业的发展。课程教学获得了如下经验:开展研讨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课堂教学强调对于科学原理的讲解和应用,让学生根据兴趣参与一些科研工作,以科研反哺教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需要不断的学习与交流,提高自身素养,更重要是对教学要认真、专心,对学生要用心、多花时间,才能使教和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罗上庚.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 曹锦佳,刘红娟,单健,等“核环境治理工程”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3(26):189-190.
  [3] 曹锦佳,单健,朱志超,等.核类专业“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浅议[J].科技资讯,2017(26):123-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