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培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移海明

  摘 要:数学学科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数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数学中的运算教学贯穿了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则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推理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思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推理能力;课堂教学;培养
  
  运算在小学的各个学段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课标》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知识技能”部分都提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的要求。运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推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提升的长期过程,《课标》明确要求“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中”。
  一、 当前学生在计算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课本里,计算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甚至部分概念的引入也要由计算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流程、结果、验证等均要通过计算落实。而当前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足,在计算时常常出现错误,而且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也是多数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有的学生在写作业、做习题的时候不细心,特别是升上了高年级,计算量翻倍增长。如小数的乘除法等等,内容难度增加。
  二、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思索
  (一)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流程
  数学运算就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其高、低与否,和人们生活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学生时代,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接受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其运算能力高低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的关键。但是从当前学生运算能力来看,其能力仍存在很多不足,而鉴于教材中,缺少有关运算法则、方法的总结、归纳,有的学生对此学习而运用不具有直接的方向感。
  1. 审题
  数学运算其关键点并非一个算字。反之,在看到一个题目,并且要对此进行解题时,一开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审题二字,中间计算和后续检查环节统一起来才能是完整的计算流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喜欢一看到题目后就开始动手计算,几乎在没有审题的情况下就开始解决。不管题目是长是短,也不理会题目中是否存在某种计算的规律,都习惯由左至右开展做题。审题这一环节常常被忽略。这样会造成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就开始做题,导致数值计算的不正确。又或是没有掌握好题目的计算关键以及技巧,结果耗费了一番力气,却走了很多弯路。所以为了可以解决这样的情况,在指导学生开展运算时,需要要求学生做好审题的工作,一是看清题目的各种运算符号、数值;二是找到数值之间的联系关系、将如何运算和规律等明确后再进行计算,反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演算
  如果想要提升学生数学运算中的正确率,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冷静、细腻的学习态度。不管是面对如何有层次性、如何复杂的题目,均要做到耐心、细心。也要去分析题目是否简单或困难,面对每一个题目均要心存敬畏,认真细致。在实际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做难题时反而正确率要高于简单的题目,可见越是有难度的题目,学生对题目的态度也越认真,反之看到简单的题目后变得敷衍。因此在进行运算能力培养时,可以采用小組比赛的方式,把题目分成简单、复杂两个类型,根据运算速度、准确度进行加权、评分,准确度所占的比例大,对小组在比赛中获得胜利的,给予相应的鼓励,而对于由于粗心而出错的,要及时指正。
  3. 估算
  估算是一种大概、粗略的计算能力。这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时,加大对估算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的敏感性。作用不可小觑。在日常教学中,可在运算过程掌握多种估算的方法,如数位、近似值等。为了可以让学生更真实感受估算及实际生活的意义,尽量在教学中融入生活的例子,让学生可在真实的场景中开展估算的练习。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可把这项训练融入课堂中,如试着用估算的方法,推测一道运算题目最后的结果范围,在不开展具体计算情况下,看一看哪个同学的取值与正确的结果相近。让与结果最接近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心得。
  4. 检验
  小学生在实际运算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自己粗心所造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最为基本计算方式不正确。因此在开展运算能力培养,还需要特别重视检验过程的培养。一方面是让学生能了解出现错误并不可怕,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运算错误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另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运算中开展必要的检查和运算,把其作为数学运算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流程,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二)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具体策略
  1. 教师应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是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受益终身,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小学生在运算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审题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看”清算式中的数和符号:“想”正确的运算顺序及能否简算:“算”要按照“想”的顺序进行计算。
  2. 注重口算教学,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是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体现。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口算技巧。如:20以内进位加口算技能主要是“凑十法”,可以拆小数与大数凑十,也可以拆大数与小数凑十。如:8+7,可以拆小数凑大数,因为8加2等于10,所以把7分成2和5,8加2等于10,10再加5等于15;也可以拆大数凑小数,因为7加3等10,所以把8分成5和3,7加3等于10,10再加5等于15。20以内退位减口算技能主要有“破十法”“想加算减法”和“平十法”。如,15-7。破十法:把15分成10和5,10减7等于3,3加5等于8;想加算减法:因为7加8等于15,所以15减7等于8;平十法:因为被减数个位是5,所以把7分成5和2,15减5等10,10再减2等于8。   3. 形成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是运算能力的特征之一。估算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快速形成大致答案。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中,估算是让学生估计结果在什么范围内,用估算进行验算等。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到一是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二是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主题图:估一估有多少只羊?估计策略是羊的只数“比20只多得多”,以10只羊为一堆,图中大约有几个10只。
  三、 小学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思索
  (一) 小学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流程
  1. 演繹推理
  在原有认知结构观念抽象的基础上,且概括性、包容性高于新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构建下联系以及新知识从属于旧知识时,可以适当采用演绎推理的规则,由一般性基础提出特殊的结论。
  2. 归纳推理
  如果在原有认知的结构上已形成了几个观点,需要在原有观念上学习一个包容性、概括性、抽象性的知识高于旧知识的新知识点时,可以适当运用归纳推理。当需要研究某个对象集时,先研究各对象的实践情况,找到对象集所有的性质。归纳推理基础为实验、观察,是由具体及特殊的情况过渡至一般情况。
  3. 类比推理
  假设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从属的关系,且不具有上位关系,但是新的知识点和原有的知识点存在某种吻合或类比的关系,则新知识与旧知识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这样可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 小学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具体策略
  1. 从猜想出发,形成推理能力的基础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共同点,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从具体问题出发,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小学生学习数学获得结论的过程,主要是猜想与合情推理。如:在教学圆周长公式时,教材首先呈现了用绕线法、滚动法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计算方法繁琐。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吗?思考长方形的周长取决于长方形的长和宽,圆的周长取决于圆的什么?提出猜想。为学生探索圆的周长与这个圆的直径、半径关系创设学习环境和探究欲望。
  2. 动手实践,变抽象为具象
  实验操作教学。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掂一掂及各种实验,去体验、感受数学的思考过程,有利于缩小这一矛盾。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可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①发现现象:连接长方形对角线进行观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内角和是360°。②提出猜想:直角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内角和应该是180°。③验证猜想:用任意三角形进行验证。
  3. 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环节
  预习阶段,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适时地提出猜想要求;复习阶段,回顾学过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猜想、联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练习阶段,在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基础上增强综合练习内容。
  四、 结语
  综上,培养学生运算和推理能力,需要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这方面的思想,让学生利用运算规律进行猜想,加强自我的推理能力。将运算、推理思想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让学生运用运算和推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移海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慈光九年制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