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困境与创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一涵

  [摘要]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教育管理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础,对我国实现双一流目标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创新路径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促进我国双一流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双一流战略;教育管理;高等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216-03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渠道,而高校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的主要任务有三个,分别是教育、管理和科研。而教学和科研都离不开有效的、合理的管理,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更加离不开管理[1]。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整体的教学水平,影响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包括了師资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以及教学管理等多种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管理。另外,高校教育管理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得当可以促进高校的发展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管理不力则会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在双一流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做好高校教育管理,推动我国双一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双一流战略的理论目标
  2015年8月18号,国家对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建设做出重要的部署,提出了双一流战略,将以往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都纳入双一流建设战略中,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2017年9月21日,我国正式确认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具体高校和学科的名单[2]。双一流战略的建设总体目标是要推动我国具有高水平的高校以及高水平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改革当前高等教育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高等教育的教育治理能力以及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水平以及创新水平,使这些高校成为科技发展创新、知识总量提高的重要来源,成为先进思想观念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培养更多高端人才的重要基础,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助力。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困境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它的发展和进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目前,双一流战略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面临着不少的困境,急需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更加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解决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还面临着以下困境。
  (一)教育内涵人文精神不足,管理僵化
  在双一流背景下,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转化创新,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增强高校整体的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一流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引导教师静心治学、潜心育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勤学养性、笃实修德,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园环境,推动文化建设是当前双一流战略对高校提出的文化要求。而高校作为我国实行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是我国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品质塑造、能力培养、精神熏陶以及服务社会等的重要基础,高校本质就是一个文化、社会、科技等多种元素构成的机构。其中文化对于高校来说最为重要,它是高校的灵魂,决定着高校的未来的走向和最终的品质,对师生影响巨大。但是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高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素质培养,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的教育管理人文精神不足,奉行的是管理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要求学校所有成员必要遵循管理制度,不考虑个体的差异和人文精神,只注重规则,不看重管理的艺术性。
  (二)教育管理形式单一,缺乏活力
  当前,我国依然还存在着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为主的高校,尤其是在双一流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显得格格不入。双一流战略指出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丰富教学手段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只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并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主体能动性的培养,仅仅将学生当作能够储存知识的容器,没有知识主导性学习和带有自己情感需求的学习。这种单一的教育管理形式使得高校学生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整体缺乏活力。双一流战略在要实现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但是目前这些高校的教育管理现状明显不符合双一流战略对高校的创新要求,不仅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三)教育管理方式缺乏个性化
  在双一流战略的要求中,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实现双一流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校还是以以往的教育管理的模式为主,实行的是: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使用着同样的教材,学习着同样的知识,同时考试、升学,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妄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人[3]。这种管理方式就好比工厂的流水线,学生所用的教材就是工厂流水线上的零件,学生相当于最终的组装成品,成型之后都基本一致。这种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采取着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至于学生或者教师的个人需求、爱好等则无法兼顾。在这样的教育管理方式下,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厌烦、厌倦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加不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育管理反馈相对滞后
  双一流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十分重视,指出要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而教育管理反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在教育管理中,管理反馈是指将所有教育管理的信息反馈给管理者,管理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整或者改进,这就要求教育管理反馈机制必须要完善和合理,并将远时反馈和及时反馈结合起来,作用互补,这样才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但是以往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多以大学生理论与研究水平发展为核心评价要素,评价指标偏窄,不完全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此外,评价反馈作为教学质量的逆向促进力,并未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得到有效重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反馈主要实行的方法是靠定期的检查、评比以及考核等这样的远时反馈,如学生的考试、老师的评比等,然则,像实践课,往往在下课后就意味着学生只有在下节课才能与教师见面,至于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习状况如何,教师都没有全面了解。这样的反馈方式不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那些不好的结果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再想纠正或者改正为时已晚。   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路径
  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是要实现我国有若干所大学和学科能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针对当前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采取有效的方法,创新路径,推动我国双一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增强管理创新意识,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在双一流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够打造出可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大学。因此,我们必须要增强管理创新意识来完善教育管理制度。首先,高校的教育管理要有长远的目光,以双一流战略要求为标准来转变管理思想以及观念,使高校能够甩掉以往那种机械化、模式化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摒弃当前的教条主义,要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教师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教育管理充满人文精神,从而做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实现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性人才的目标[4]。其次,要建立有效的、高效的反馈机制和完善现有的学分制度等,在能够及时知晓教育实际情况下,建立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根據不同学院的不同需求来对之进行横向的差异化管理,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从根本上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最终形成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二)创新管理体系,实现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方式
  要实现我国的双一流战略的目标,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应该以创新为基础,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创新管理体系。首先,要结合当前双一流背景来调整课程设置,明确教育目标,进而来提升教师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水平,让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其次,高校还必须及时地更新学校内的各种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运行。最后,高校要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使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确保管理的灵活度,有效延伸高校教育管理的范围和面积,这就必须要做好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并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相应的宣传。例如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建立起微信、微博、QQ等社交群,进而将每天所需要进行的工作发送至这些社交软件。这就有利于高校从各个维度来解读高校教育管理内容,将之以具体高校制度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促进接下来相关工作质量的提升,使教学管理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切合实际,从而提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效率,为我国实现双一流战略目标提供更多的人才帮助。
  (三)塑造人文精神,形成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在双一流背景下,要求高校放开教师以及学生的思想,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都束缚着教师以及学生的思想,从上层的政府、高校到下层的教师、学生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基础,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以及观点,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此来制订教育管理计划,而不是要强制学生服从教育管理计划。总之,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本着“以人文本”的原则来实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还要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塑造强化,促进相关人才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提升,不断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武装自己。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模范作用,有利于我国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地促进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以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极为重要,这是因为任何高质量的教育都是建立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上的。在双一流的背景下,高校更加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高校未来的发展。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使教师能够在当前这个时代通过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知识和学习新的教学技能来强化自身,充实师资队伍。其次,学校要制订合理的教师管理体系,创新引进人才的平台,在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同时为教师创造工作和生活上更高的平台和资源,使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为我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教师的教学和队伍建设的目标是要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和“以生为本”,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教学,以便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的人才,从而帮助学生们在以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比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工程管理、会计学等专业对微积分这门课程的学习,作为第一层次的学习。而物理学、应用化学、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的学生,高校可以安排进行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并且将其分为第二层次的学习。而第三层次的学习是考研数学,作为全院公选课开设,主要为全院理工科类学生考研而开设。因此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要多推行与社会接轨的专业课程的讲授。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班级层次进行划分,由于不同专业对于数学拥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教学时,为了促进不同专业学生成绩的提升和做好学生们的培养工作,可以使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五)创新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目前,在双一流的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理论知识,而是十分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必须要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机制,在最终的评价中不再只是看学生的理论成绩,而是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等设置为优秀学生的重要指标。这就需要高校尝试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比如针对学院、专业的基本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针对教研层面的教学质量改进条件评价以及针对院校层面的教学质量总体评价等。同时也要适当引入外部评价主体以构建多元反馈体系,比如同类院校的评价及反馈,用人单位评价及反馈以及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评价及反馈等。
  随着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模式下的教育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背景。因此,我国要想加快实现双一流战略的脚步,就必须要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改革,必须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多元困境,充分结合双一流战略,以双一流战略的要求为指导,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创新路径、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以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来推动我国双一流战略的进程,最终实现双一流战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波.围绕“双一流”建设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2016(3):8-11.
  [2]熊丙奇.“双一流”需要一流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6(7):1.
  [3] 陆小兵,王文军,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7-34.
  [4]张铭凯.“双一流”建设与课程变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8(3 ):7-12+20.
  [5] 李国仓.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与“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 ):66-70.
  [责任编辑:钟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7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