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学习状况与道德品质等具有深刻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不同小学纷纷开设多种心理健康课程,试图解决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这一情况下,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心理课程教学模式,对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能够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认知、积极学习行为的同时,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抗压力、学习能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一、 前言
  “积极心理学”是对社会普通群体学习、工作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注与分析的科学,也是促进目标群体心理不断调整的教育教学理论。依托“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行为教育模式,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革新,能够最大程度调整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状态,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 积极心理学发展概述及其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概述
  “积极心理学”又被称为“乐观主义”理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等,共同提出的人类心理研究与建设理念,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军人群体、普通民众,展开战后心理的研究与缓解治疗,以最大程度帮助社会民众消除“消极”“负面”的心理。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在有关“积极心理学”对人类心理的研究中指出:“积极心理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促进人与社会互相协调的重要角色,包括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保证企业中普通员工工作的心情舒畅等的作用。”所以相比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言,“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对个体积极心态、工作美德、潜在力量等的调动,通过发挥人类自身积极力量、内在优秀品质,来促进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我国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始于21世纪不同专家学者在专业网络平台中发表的论文。这些论文围绕着中小学、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的智慧与知识、爱与仁慈、公平正义、自制与宽恕、超越自我等美德,展开深入的探索研究、普及推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已经经过引导期、探索期、普及推广期、践行期等多个时期,由政府主导、地区学校联合参与,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革创新,以完成对学生个体积极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的塑造与培养,使其在未来学习工作中产生乐观心态,努力解决面临的难题及自身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作用
  在我國基础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快速推进情况下,中小学主要从基础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知识、能力的教育。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全面实施以来,各地区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做出明确的规划与要求,以培养学生在不同学科课程学习中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
  之后21世纪“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教学模式提出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从广义、狭义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建设与完善提出要求。不同小学教育机构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状况、身心发展两方面,展开广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与完善,其指出在正常教育教学时间内、学校范围内,需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寻找与发掘小学生学科学习状况、身心发展特征,然后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个人潜能、学习积极性,引导其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心理健康实践之中,培养小学生面对困难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素养、健全人格。
  三、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模式程式化
  由于我国小学深受传统“讲授式”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过程中,通常会依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讲授与传达。而小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接受者,其只能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安排、要求,学习指定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而无法根据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习状况,自行组织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学习。而且对于大多数小学而言,通常学校领导更加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重要学科课程的安排,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副课,没有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或成果检验。因此相比于主要学科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中,往往采取程式化、形式化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观意愿、心理特征,得到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中,主要向学生传达课本内的心理健康知识点、实践案例,而较少涉及课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讲解。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不完善、心理认知不健全,其很难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时,提出自身的意见或见解,所以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单一、陈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不能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理论、实践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学习的逆反心理,这需要引起学校教师、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师生互动交流
  现阶段多数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仍然处于学科教学的边缘地带,教师忽视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置、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未系统的接受过心理健康学习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错误与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老师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通常属于兼任学科老师,其还存在着其他学科的教学、作业辅导与学习指导任务,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分配的时间有限。因此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向学生讲授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由此造成学生难以完成积极心理学健康课程的认知与学习。   四、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策略研究
  (一)明确积极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引导
  “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一种乐观主义的价值观念,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境创设、内容组织与实施,具有较强的引导、指导作用。而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中,也要以“积极心理学”观念为指导,明确培养小学生积极心态的教学目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通过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状况、个人发展潜能,利用智慧与知识、爱与仁慈、公平正义、自制与宽恕、超越自我等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其展开思想政治观念、道德理念、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并投入大量精力开展积极情感教育、优点赏识教育,逐步树立起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价值理念,从而保证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依托学科知识开设多样化心理健康课程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通常以《心理健康》教材内容的讲授为主,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组织方面过于单一陈旧,学生往往处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接受的被动地位。在这一情况下,小学教育部门与教师应依托学科知识,开设多样化课内、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健康活动、心理辅导、心语信箱等课程,由教师对“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展开深度剖析。之后教师倡导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课堂实践的学习中,畅所欲言的发表自身看法、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惑与问题,再由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差异,向不同学生进行自信心教学、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端正的心理素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较为积极的心理意识认知、情感体验。例如:近年来,部分小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设心语信箱、团体心理辅导等课程教学活动,与存在心理困扰学生进行面对面、书面上的沟通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匿名方式,袒露自身的内心困惑和心理问题,并由心理健康教师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学生面临的考试焦虑、生活问题。
  (三)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师资建设与互动交流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借助于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对教师展开专业化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素质培养,构建起一支思想政治理念端正、专业技能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来保障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也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校园广播或宣传栏等媒介,引入课外心理健康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积极心理素质的科普教育,并在课堂中与学生展开广泛的互动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正面激励和心理指导,帮助小学生形成更加积极的学习心理与人格。
  五、 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推广,主要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结合,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基础理论、技能实践的教学。教师借助于“积极心理学”教育理论,开设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展开自身思想价值认知、心理素质等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学科课程学习中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相忠.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4(6).
  [2]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3]焦丽梅.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以锦州市区小学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6(6).
  [4]季红兵,于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2016(64).
  [5]徐琳.留守之殇 谁之过错:心理学视角下的罗甸县“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贵州教育,2017(6).
  作者简介:郭爱云,一级教师,上海市,上海市普陀区金沙江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7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