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这一任务群的学习贯穿高中阶段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导向,导致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如何整本书阅读也是一直讨论的热点,而《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难点,教师重视对文本知识点的讲授,学生缺少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而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主体性的参与和文本意义、价值的建构,强调读者在阅读鉴赏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为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高中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提供新的可能。
   一、基于读者中心,确立学生阅读《红楼梦》的主体地位
   读者作为一个能动的因素存在于“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三角链之中,只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才会有长久的历史生命力。[2]接受美学的提出者姚斯强调在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读者起到了特殊的贡献价值,读者在阅读中借助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探索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作家和读者共同赋予了文本特殊的意义,在这里读者既是学习者、鉴赏者,更是自己的作家,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创新性的思考。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向每一时代的特定读者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但是每位读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家庭教育背景等因素不同,他們对同一部作品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接受美学的代表伊瑟尔认为:“没有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是不会被转化成被大众接受的文学作品的。”[3]这个观点充分肯定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读者的重要意义。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学生都是读者,高中阶段的学生更侧重于各种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作为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品读的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当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根据《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一点和第二点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4]这一点恰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我们一方面要考虑作品自身的内涵价值,另一方面要考虑读者接受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同样作为读者,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他们对《红楼梦》的接受能力也不同,解读也就更加的多元化。
   教学前,教师作为设计者,必须做好备课准备,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整本书,了解作者,熟悉人物、情节、环境等,做出自己多元化的解读。其次,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更多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师生共同作为阅读的主体,在课堂中鼓励生成,鼓励创新,让成长成为每节课的习惯。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的去读《红楼梦》,引导学生思考。
   任务一:为什么要读《红楼梦》
   1.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
   2.作者的呕心之作
   3.主题的丰富与深刻性
   4.杰出的艺术成就
   5.对当世及后代的影响
   ……
   通过教师的导读,让学生对《红楼梦》这本巨著产生兴趣,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任务二:怎样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1.整体感知文本
   (1)读回目,理清结构及两条主线。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同时梳理“家门败落”“人物聚散”两方面的内容,体会小说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5](2)阅读前五回,概括情节,把握其纲领作用。(3)记住两张表(贾府人物关系表、贾府平面地图)。
   2.单篇精读和“多篇整合”精读相结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策略,通过通读全书,整体把握文脉,通过单篇和“多篇整合”精读,让学生主动去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典型环境,鉴赏人物形象,可以“宝黛钗爱情”“大观园生活”“荣宁府的笑与泪”“红楼里的配角”等专题,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任务一:绘制小说人物的关系图表,梳理人物关系。小说中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四百余人,典型人物几十余人。
   任务二:人物专题梳理,寻找黛玉那一抹泪……分析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任务三:假如我是……我来续写人物的命运或结局。五点解读:名字、外貌、才干、品行、结局。
   任务四:品味日常生活,感受细节刻画。一个眼神、一声笑、一滴泪、一个动作……
   任务五: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猜猜我是谁?暗示偈语、命运判词、结社诗词、古体长诗……
   任务六:说一说“我眼中的那个他/她”。如配角中的贾母、柳湘莲、晴雯、袭人、刘姥姥、二尤、赵姨娘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前讲解对小说文本的整体理解,还可以小组合作探讨共性的问题,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思维的碰撞。还可以通过跨媒介阅读,利用音乐、影视、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补充相关《红楼梦》资料,给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辨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二、基于期待视野,赏析《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多元化
   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接受文本时,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去参与文本的解读,引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和印证他所期待的东西。期待视野的概念是姚斯在解释学的基础上提出的,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形成一种前结构和前图式。当读者在对一篇新作品进行阅读时,通过调动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唤醒对于已阅读过的内容的回忆,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期待视野尤其强调接受、解释这一过程中的读者的主体参与性,读者是带着个人的人生经历、历史背景、审美风格、知识积淀等去进行阅读的,在阅读鉴赏作品的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着其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而且会随着时间、经历、阅读等因素不断变化,文本的价值在不同时代也会产生变化,于是创新期待在读者个人视野与文本视野相碰撞的过程中产生。当读者的“视野变化”受挫时,就需要将阅读经验重构,从而内化为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才能得以实现。
   《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五点要求,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这点正和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善于拓宽读者的定向期待,进而激发读者的创新期待,加深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与感受相契合。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在人物塑造艺术方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四百余人,且具有典型意义的达数十人,都有极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成为中国文学中不朽的经典艺术形象。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时,教师首先是作为读者参与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期待视野,换位思考,梳理情节,把握小说中各种人物关系,探究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教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他们探索文本的能力往往是比学生高的,教师作为阅读者,必须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做出表率的作用,带领学生去揣摩、咀嚼、品味和鉴赏《红楼梦》,把握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动,注意人物的多样性、复杂性,评价人物时要结合其所处环境、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等,且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评价。以此来增长学生们整本书阅读经验,为今后的进一步阅读奠定基础。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掌握关于“整本书阅读和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知识、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将“黑板上的世界”与“自己的阅读世界”相联系,带领学生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有计划分步骤地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同时,阅读经典时,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锻炼“阅读就要思考”的思维品质,还要学会朱熹式“熟读精思”和陶渊明式“不求甚解”,将精思与略读相结合,带领学生领略经典文化的美。
   由于《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且人物形象又具有典型性,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发言,善于质疑不同的声音观点,让师生在创新期待的引领下,拓宽期待视野,让课堂生成成为一种习惯。针对人物这一专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任务来完成。
   任务一:梳理红楼人物关系
   1.红楼荣宁府人物关系简图
   2.红楼有数字规律的人物表
   通过以上两个简表,请同学们继续总结:
   1.四大家族人物关系图
   2.四大家族奴仆关系图
   3.其他有数字规律的人物关系表等
   通过这些图表了解人物关系,进而鉴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复杂性。
   任务二:赏析典型形象—以贾宝玉为例
   1.贾宝玉的出场描写
   2.贾宝玉的肖像及性格描写
   3.贾宝玉人际关系之亲疏
   4.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任务三:建立红楼人物档案
   《红楼梦》描写的人物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千姿百态,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极强,可以说是“一人一面,千人千面”。以贾宝玉档案为例,建立其他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档案,并且根据宝玉爱情悲剧的说法,续写宝黛钗爱情结局。
   通过以上任务,让学生的定向期待转化为创新期待,进而理清《红楼梦》人物关系,赏析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及复杂性,为进一步探究小说的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召唤结构,探究《红楼梦》主题的开放性
   波兰哲学家罗曼·英伽登提出,在文本中存在“待定点”的观点,伊瑟尔认为这种“待定点”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导致的,文本中的语言具有表现性和审美价值,作者的创作意识和读者的接受意识通过语言相连接,语言中的“空白”和“待定点”连接着文本的基本结构,即文本的“召唤结构”。《红楼梦》在创作上,其语言、主题有很大的灵活性,使读者在接受上也就更加的具有开放性,文本理解的难度也相应地增加了。
   文学作品是一种纲要式或图式化的结构,文学文本不可能用有限的词语、句子、段落向读者提供无限丰富的世界,于是一些“空白”和“未定点”出现在文本中,作为读者必须依靠期待视野去体会,系统化,而且读者不同,具体化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这就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包括层层递进的六个方面:第一、语言现象层,即字音、语速、语调、韵律等。第二、语义单位层,即中心层,词、句、段都被包含在其中。第三、表现的客体层,即作家想呈献给读者的一个虚拟的世界,包括虚构的場景、人物、事件等。第四、图式化方面层,即文学作品中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的“空白”,这就需要读者去填充,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第五、思想观点层,即作者描写的“世界”与读者阅读理解的“世界”是有所差距的。第六、形而上性质层,作品的客体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显现出某种“形而上的性质”,指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哀怜的等高级审美价值属性。[7]伊瑟尔在英伽登观点背景下,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并探讨了阅读过程中召唤结构与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伊瑟尔强调,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正是因为它的未定性总能使读者融入新的东西,从而为读者的自主参与提供了可能。    《红楼梦》前80回是作者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主要后人来续写的,而且版本较多,其内容往往凝聚着各个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基本层面,这就使《红楼梦》主题具有多元化的可能,而且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代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其主题的探究也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人情世态、女权觉醒等说法,当然还有对历史的沧桑巨变、生活的悲观离合等说法,[8]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作者生活的时代与我们距离久远,这就使得我们缺乏相应的创作语境,无法体会和揣摩到作者当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只能依靠现有的期待视野,去联想和想象。但不同的读者又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这就形成了对《红楼梦》主题解读的多元化。因此,同样作为读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同时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防止学生游离文本,善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师生共同作为阅读主体,拓宽认知背景和期待视野,填充小说文本的空白,去感知《红楼梦》的丰富内涵。
   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创造性地激励学生整本书阅读,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尝试阅读建模,以不同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为更好的理解主题做准备。
   任务一:《红楼梦》之人物篇
   1.我心目中的大明星
   2.世界是个大观园,寻找现实中的他
   任务二:《红楼梦》之语言篇
   1.话剧表演,选择经典片段,角色扮演,体验文学语言背后的意蕴
   2.《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任务三:《红楼梦》之生活细節篇
   1.文化文学知识竞赛,习俗、饮食、穿着、音乐、绘画等文化探究
   2.我来当礼仪专家
   任务四:《红楼梦》之主题篇
   1.辩论赛,针对不同解读,发表自己的观点
   2.提交综合性读写成果,可以综述等形式
   通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通过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分别从人物、语言、细节等问题的探讨,进而加深学生对其主题的理解,发表自己多元化的有价值的解读。
   综上,本篇论文立足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基于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核心理论的指导下,探究《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放到重要位置,不断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不断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和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7](德)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中央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吴欣歆.立足课标,推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红楼梦》阅读为例[J].语文建设,2020.
   [8]杨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点与难点[J].语文建设,20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8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