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探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德军

   摘 要: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人文性的渗透,要求教师将语文教学与广博而又丰腴的传统文化契合,让其展现出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魅力。文章从研读教材挖掘文化的内涵、晨读晚诵感受文化的美好、主动创作触摸文化的灵魂三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材;诵读;练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2-0040-02
  早在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就已出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专题考查,从2015年到2019年的全国高考命题中,该项传统文化知识考查已形成常态。这无疑体现出高考命题改革的精神内核:通过素材选择和精心设题,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立德树人导向。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江南塞北,魂系华夏,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也需要更广泛的途径来进行有效传播。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一、研读教材,挖掘文化的内涵
   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解读出的内容会存在很大差异。理解深,站位高,教材解读的立意就高;就字说字,就图说图,教材解读就会显得不够深入。我国有着悠久的诗词文化历史,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高中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古诗词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建构高效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巧用策略,优化古诗词教与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高效学习中积淀更多传统文化知识。
   笔者认为,教材乃精中之精,优中之优,蕴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刘兰芝勤劳肯干,孝顺贤惠,虽然身为府吏的丈夫很少回来,但她并没有因此懈怠,而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同时,她又是那么善良、通情达理。面对着婆婆的专横跋扈和不公驱遣,刘兰芝没有多言,相反却在临走时嘱咐小姑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为了信守自己与丈夫分别时的诺言,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县令家的求婚,并且面对太守家的求亲更表现出了与只知道“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的兄长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兰芝不在乎荣华富贵,只注重与丈夫的感情,为了这份感情,她不吝牺牲生命。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位知书达理,很有教养的女子。而反映在当下,每一位女性虽然不需要像刘兰芝那般委曲求全、劳神劳心,但是要让自己温润如玉、知书达理。教材中诸多事例具有永恒的价值,而教师应擅长挖掘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滋养,使学生通过教材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晨读晚诵,感受文化的美好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感知能力与审美表达能力,对提升其语文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的娇生惯养,使得孩子的品行、意志、毅力、习惯、理想、情感、能力、责任感等个性品质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传统美德,能够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具有坚强意志,形成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等。
   笔者常年坚持,利用晨读时间,以自由读、指名读、个人读、小组读、示范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国学经典的文字节奏,“唱”出经典的情韵。每一首古诗词,都是某一年代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份思想情感的立体映射。初读古诗词之时,首先要从基本字词入手,借助工具书以及教材注解了解古诗词中基本词语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本翻译与感受。品读古诗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充分挖掘其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品读一首古诗词,才能实现与作者的跨时空交流沟通,真正获得良好的整体认知与情感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晚自习中的10分钟进行活动,以课堂演讲或课件展示的形式,对国学经典文段或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还要让学生以经典语录为导引进行客观评论,以历史人物为模本反思当下,并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气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超然之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昂然之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泰然之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有豁然之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有浩然之气。研读国学,必触及灵魂。
   文化兴衰,教育有责。国学经典是中华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传统文化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继承这份文化遗产。
   三、主动创作,触摸文化的灵魂
   教师要用微日记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教会学生在微日记中活用传统文化,让学生把写微日记当作一种思绪的放飞。以《氓》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有几名同学对此进行了拓展,探寻古代的婚姻文化。当然,教师也可以激励学生,使微日记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学生既可以用文字记录,还可以用图画、剪贴等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进行记录。
   当下,微写作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已日益活跃在高中语文创作课堂上,成为传统文化发扬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情况下,高一语文教学涉及必修一、必修二两本书,教师应善于将篇章与篇章、单元与单元甚至课本与课本结合起来,开展群文式微写作教学。例如,将必修一语文必背课文《雨巷》与必修二必背古文《氓》结合起来,构成指向“文章内容扩写”的“群文”专题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多作文题目只给了简短的一句话,就问学生由这一句话想到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对文章内容与主旨的把握理解以及准确扩写的能力,尤其对于篇幅较短的文章。以《雨巷》为例,为何作者想要结识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可能是作者曾经见过这样一位姑娘但是错过了,可能是作者心中对于爱情的向往使然,也可能是作者心中的愁闷难以抒发想要遇到一位同样结着愁思的姑娘一同分享。高中语文作文的角度往往不止一个,扩写教材文章的思路也不唯一,重要的是要符合主题主旨并且言之有理。教师可以在学生扩写结束后找不同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扩写文章,使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创造力。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就如源头活水,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当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针对传统文化的写作變为自己的习惯。品读传统文化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看到更加广阔的天空并对其进行再创造,就如同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景。一个人往往爬得越高,就越为眼前的风景所惊叹,阅读传统文化作品之前天空是蓝色的,阅读之后他就会发现,有时天空中的落日会泛起紫红的余晖。而当一个人拿出笔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表达在文字中时,就会发现,原来文化的天空中还可能会散发出橘红色的火光,燃起天边的晚霞。
   四、结语
   总之,新时代是教育的春天,不仅赋予了教师更重要的使命,也为教师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学有所得,读有所思,听有所获;让学生见识有所增,能力有所强,生命有所丰盈,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始终相信“热爱学生是最大的师德”。这是一种稳定而平和的心境,兼具温柔与激情,散发着人性的纯净与慈祥,也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与感受力。这份对“教育的爱”的情感是教师最强烈而持久的内在。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美好互动中丰盈彼此、成就彼此,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尊严与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谢小红.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课外语文,2018(31).
  [2]王冬梅.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J].成才之路,2017(21).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徐青松.“五法并举”提升高中语文早读课成效[J].语文天地,2015(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4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