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翠芬

  摘 要: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提高理解的层次,在思维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在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品质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中重视“演绎法”等各种方法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思维切入点,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关键词: 思维的切入点 思维品质 思维的自主性 演绎与归纳
  
  新课程的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
  一、思维的切入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曾自信地这样说。怎样让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达到深刻的领悟,需要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这个支点就是思维的切入点。归纳知识,解决问题都需要准确地切入,切入点准确,效率就高,反之就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给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就要培养学生发现切入点找出解决问题关键点的能力,提高敏锐度。
  例如,有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用语、运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比较薄弱,原因就是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理解不深,归纳不够,书写方程式生搬硬套、死记硬背,配平用时很多。其中有许多切入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发现。如偏铝酸钠和酸的反应,如果这个反应不加以分析,学生写方程式肯定存在思维障碍。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该反应可以看做是较强的酸制取较弱的酸的反应。该反应怎么配平,配平的切入点是酸碱的元数。氢氧化铝作为酸是一元酸,作为碱是三元碱,那么1mol偏铝酸钠和1mol氢离子反应生成1mol氢氧化铝。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切入点是氧化剂还原剂化合价的变化,而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切入点则是酸碱的元数。
  这种思维切入点的引导,具有化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演绎法”与“归纳法”的运用
  布鲁纳和奥苏倍尔是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两位教育家,他们的理论在现代教育论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们的教学观点,特别是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奥苏倍尔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演绎的过程。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
  两种教学方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的顺序、学的顺序不同,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向也不同。
  那么哪一种理论适合高中化学教学?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归纳与演绎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法。“归纳法”由学生自己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知识,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功能较强。但学生如果不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则较难适应,课堂上花费时间多,所定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把握。演绎法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容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容易驾驭,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探索意识培养不够,直觉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两种教学法各有优缺点,但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采用前者,有些则采用后者。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再看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第三册教科书以陈述性语言为主,栏目为辅助内容,表述方法以演绎法为主。而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叙述,增加了设问、自问自答等,用栏目展示的形式来表达主要内容,表述方法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体现了两种不同方法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归纳”、“演绎”的特征非常鲜明。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把各块知识内容中的重难点作为背景,选择不同的思维激活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设问。
  我曾在不同班级进行过多次同一教材不同教法的对比尝试。
  三、强化几类意识,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1.分类意识
  分类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分类方法,客观世界就是杂乱无章,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分类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苏教版必修(1)中第一单元第一节就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是“物质的分类”,它们都对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突出了分类的重要性,也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分类意识,这既对学生作出要求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分类”贯穿于教法和学法之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使得知识的逻辑层次更清晰,记忆更牢固。分类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有序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2.实验意识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化学实验的问题,可能是一线教师提出的最多的一个问题,许多学校在上必修一、二和选修模块的时候,实验做得不够充分,有的可能是实验条件不够,有的可能是老师在思想上认识上不足,有的可能是因为课时不足,因此演示实验是象征性的做几个,学生实验几乎没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化学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少了实验的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不会高。看似多了讲课的时间,但少了重要的教学过程。化学中要记忆的东西确实很多,学生通过五官对化学实验的过程化学实验的现象协同感知,会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化学课改中的一个主流,怎样才算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提高理解的层次,在思维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在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品质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6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