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饮鸩止渴的恶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维捷

  摘要: 金圆券改革是蒋介石政权在走向末路下最后挽救经济的方式。蒋经国治下的上海是金圆券改革最为彻底的城市,但是仍无法阻止经济崩盘的趋势。另一边,中共巧妙利用金圆券改革壮大自身的力量。本文通过1948—1949年出版的报纸对上海圆券改革的报道,还原金圆券改革下的上海。
  关键词: 上海 金圆券改革 中共
  1948年8月19日,蒋介石以总统名义正式宣布改革币制,希望这根稻草能挽救飘摇欲坠的经济。但仅仅过了两个多月,改革就宣告失败,提前敲响国民党在大陆的丧钟。台湾学者沈云龙云曾说:“仅仅四十天后……几千万平民百姓的财产转眼间化为子虚乌有,一文不值。这严重地影响了民众的信心和国家的命运,也是(国民党)失去大陆的主要原因。”①笔者查阅了1948—1949年间出版的报纸,发现自宣布币制改革之日起,民间舆论就没有停止对此的声讨。某“左倾”的经济学家预言金圆券如果成功,古今中外的经济书籍可付之一炬。②马寅初也警告:“在改革币制之前,必须做到财政预算的平衡,否则新币必蹈旧币之覆辙。③如学者所料,短短的八十三天,国民政府的财政政策由“改革”“补充”到“修正”,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并最终失败,使经济陷入了崩溃的境地。而中共用阶级性的方式处置金圆券,不仅有效减少了损失,而且借机获得了大量群众的支持。民心的向背,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政党维持统治的关键因素。在这个问题上,“蒋似乎从来没有彻底省悟过,即使在1956年出版的《苏俄在中国》一书中,他也仍然把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主要归因于道德和心理的因素,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进行为民众带来福利的社会和经济的改革”。④
  一、金圆券摧毁上海工商业
  金圆券的发行是以上海为中心的。1948年8月19日颁布的《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对金圆券与其他货币的折合率,无形中承认了上海当时的黑市价格,于是物价低于上海的各地很快向上海看齐。而上海的物价在当局雷厉风行威势之下,暂时屈服了。蒋经国在同日青年军联谊会上发表演说,强调“新经济政策就是国民革命的经济改革政策”,并且“是社会性改革运动,是民生主义的经济制度”。⑤蒋经国喊出“革命”的口号,固然值得欣赏,可真正的“豪门”未被革掉,而民族工商业者却首当其冲。自限价政策实行后,上海物价相对低于全国其他地方,一切流入上海的物资瞻顾不前,造成生产事业的停滞。为了逼迫富商大贾交出囤积的货物,警察四处出动,在几个星期就有数十人身陷入囹圄,其中罪大恶极的被送到特别刑事法庭。但是,大多数人只是被关上几天,就很快被放了出来。“说到取缔囤积,只不过打了几只小苍蝇,抓进特刑庭的,不过是囤积了两条香烟、一袋面粉的可怜虫,所谓真正的囤者,如令侃之类的大老虎,只不过召见了一次,垂询‘经济情形’而已”。⑥打击囤积效果不佳,外加原材料来源困难和成本提高,“羊毛、橡胶、白铁皮等原料进口限额太少,汇率提高关税增加后,进口成本也激增。国内的原料如油脂、厂丝等则因产量,工业用物料、燃料、亦甚恐慌”。办工厂的人不能坐亏血本,便只有减工减产。据上海区棉纺织业公会的资料,上海市内二十九家纱厂中,最近减工九家;棉纺厂商中有布机设备者,减工已有七家;毛纺织工业,也由于原料的缺乏,设备有很多未能充分利用,生产也在减低中。苏州皖京等十九家纱厂中,已有十一家减工,其中最惨的要算丝织业,“四区丝织业工会的秘书张守愚对记者说:该会所属会员厂商三百二十几家中,目前开工的还不到八十家”。对于这样严重的问题,经济管制当局也认识到了要“增加生产,扶助工业”。⑦但最大的矛盾就产生了:要增加生产,扶助工业,必须让生产商和供应商有利可图,也就必须先放弃限价,这就是“限价政策”和“扶助工业”两难全的矛盾。金圆券面世两个月,上海的公用事业和外国人办的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都要求政府补贴或准其加价,否则只得关门大吉。“上海四五百万的居民,不能一日无电灯,更不能一日无饮水,这种硬性规定的限价政策,非但未收经济管制之利,社会反受其苦,金圆券的信用,也因此摇摇欲坠了”。⑧到10月底,实际上海所有的商业活动和工业生产陷于彻底瘫痪状态。⑨“十一月下旬,上海的经济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工业生产比同年的第一季度下降了50%—60%。制烟,缫丝和造纸各厂大部分都停机歇业,工业用电锐减,工人普遍表示不满。银行的存款利息高达一个月500%。钞票贬值到只能按票面上20%的价值来结账支付。⑩不少耄耋老人感叹:‘我活了这么多年,身经不少变过,却没有见过这样的怪现象——有城无市,有街无店,有店无货。’”{11}
  二、金圆券“偷走”百姓财产
  金圆券发行后,如何处理以前发行的公债,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据1948年8月19日发布的《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规定,外币债券票面一概按照法定兑换率计算,每一美元折合金圆券四元,也就是法币一千二百万元。时任财政公债司司长陈炳章认为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现在政府顾及持票人保持币值之顾望,以较各方所建议之希望实已优过数成之多……此项处理办法,可谓兼筹并顾,殊属两有裨益。”{12}这种兑换方法,真的如陈所说,于政府于百姓两相裨益吗?“在上海,紧急处分令公布之后,各家银行歇业三天,以把他们的资金总额都兑换成金圆券。八月二十三日,银行又重新开门,民众在银行门口一排就是几个小时,等着把整筐整筐的法币换成金褐色的金圆券。”{13}过去习惯上的巨大数目,一旦缩小,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例如人力车,在旧法币下,原给予二十万元,现在只需付五元或六元。从人民心理上说,十年来的通货膨胀,使他们产生“重物轻币”的心理,根深蒂固,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事实证明,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这种观念。果然,新币发行两周后,表面上物价暂时趋于平静,但许多已经暗中上涨。由于市民都规矩地把他们的金银首饰交给政府,纷纷兑出金银,金圆券发行量大增,暂时敛迹的“重物轻币”心理又在每个人的心头燃烧起来。“同日,政府把锡箔、洋啤酒等七种税额提高到七倍到十倍。另一方面,公用事业即将加价的消息又被官方的报纸描写得活灵活现”。{14}七种货物的加价更加深了人民的恐惧,因此便汇合而成抢购物资的狂潮。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所有商店货品被抢购一空。针对这严峻的现实,政府于11月颁行了《经管补充办法》,放弃七十天来的限价政策,也不能阻止物价膨胀。不到十天,一般商品的售价少的被拉抬到十倍以上,多的拉上了二三十倍以上。十天之后,金圆券的发行又增加了四亿。出笼的加速,更使人民丧失信心。“十一月二十三日,国民党政府开始公开出售黄金和白银。规定一盎司黄金实际上要买两千元金圆券”。{15}“对于民众来说,等于是一个赤裸裸的勒索。因为仅仅在三个月前,国民党政府把同样的黄金收进时,一盎司只付了二百元金圆券。可是,即使是两千元的价格,人们也还是簇拥在银行门口,成千上万的人通宵达旦排着队,以便能用钞票换取黄金”。{16}国民政府的信用,在这次金圆券改革中可谓丧失得一精二光。   三、中共如何收兑金圆券
  金圆券改革使国统区的经济愈来愈趋向分裂崩溃的局面,俨然已进入“无政府状态”。反观中共区的经济,市场已然恢复正常,正向复兴的姿态迈进。“开业的银行,除了中国人民银行之外,与上海有关系的银行,有聚兴顺银行、大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亦已设立”。{17}国统区和中共区的经济情况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中共区的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与其正确处置金圆券不无关系。国民政府兑换金圆券,是不分贫富,一律平等兑换,这就保障了部分特权阶级的利益。而中共在解放区用人民券收兑金圆券,采用的是“阶级性”的兑换方法。凡工人、学生、独立劳动者可凭国民身份证或工厂学校的介绍信,分区去指定兑换所兑换,为“优待兑换”。优待兑换的限额是五百元金圆券,兑换率是金圆券三元换人民券一元。超过五百元之数,按普通兑换,普通兑换率数量没有限制,这样普通劳动者的购买力就得到基本保障。对于这些少数大富者手中的金圆券,中共采用“普通兑换”的方式,兑换率是金圆券十元人民券一元,(注:当时市价是金圆券十二元兑人民券一元。)并且鼓励这些大额货币持有人将手头的货币运向政府区换取物资。这种做法既有效防止资本家大量逃亡,又帮助中共向国民政府吸收物资。中共收兑金圆券的技术比国民政府优胜。在中共区,没有发现如上海挤死人的挤兑情形。全市一百五十余家行庄商店担任兑换,人民随便跑到哪条街上,都有几家铺子可以兑换,像购买柴米一样方便。
  易劳逸认为:“把国民党的失败嫁祸于金圆券改革或一个孤零零的财政部长的说法,显然是混淆了因果关系。”{18}似乎是国民政府的无力统治才导致金圆券改革的失败。国民政府如早已腐坏的建筑物,这场疾风骤雨般的改革,加速了其崩溃速度。“早在1948年8月以前,国民党的经济已经混乱不堪,滑向了死亡的深渊。因此南京政府的垮台是在意料之中的”。{19}金圆券改革,使得历来拥护国民党政权的中产阶级一下子沦为无产阶级。1948蒋引退后曾在日记内写道:“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其时迟否?1949年12月10日,成都几乎是与他13年前在其西安的总部做好原本要最后消灭共产主义准备的同一天,蒋前往机场,飞向台湾。
  注释:
  ①沈云龙.王云老与金圆券案质疑.第42页.
  ②金圆券的恶运.新闻天地,1948,(59).
  ③金圆券.中国建设,1948,VOL1,(8).
  ④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96.
  ⑤金圆券一个月.世纪评论,1948,VOL4,(13).
  ⑥乔纳森·芬比.蒋介石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429.
  ⑦同②.
  ⑧陇铎.两个月来的金圆券.1948,VOL2,(8).
  ⑨大公报,1948—12—18.
  ⑩大公报,1948—12—24.
  {11}金圆券贬值的恶因恶果.再造旬刊,1948,VOL2,(3).
  {12}金圆券存款兑现办法.法令周刊,1930,VOL11,(49—50).
  {13}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68.
  {14}同③.
  {15}美国外交文件.1948,VOL8:436.
  {16}大公报,1948—12—24.
  {17}金圆券的末路.时论周刊,1949,(2).
  {18}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55.
  {19}同上:180.
  参考文献:
  [1]季长佑.金圆券币史[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1.
  [2]师永刚,杨素.蒋介石画传[M].北京:凤凰出版社,2012.
  [3]师永刚,张凡.蒋介石:1887—1975(上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
  [4][英]乔纳森·芬比.蒋介石传[M].北京:中国青年社出版社,2011.
  [5][美]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38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