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运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目前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我校在学习外地多所名校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六字”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目标引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这十六个字对一堂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实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它的实施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合作性原则,重视学法指导性原则。我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把”十六字”模式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取得了课堂的高效性、时效性。下面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在”十六字”模式指导下的高效课堂运作。
  一、创设情景,使课堂在愉悦中开始
  数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逻辑性强,要求学生有严谨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致不是很高,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追求个性张扬,厌烦呆板的说教,因此一个生动简洁的课堂情境创设就决定了学生的听课欲望,同时也就决定了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效果。“十六字”教学模式要求创设情境时首要考虑学生学习的高效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比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一般从日常的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比如:“同学们,假如你去逛商场买袜子,同一种袜子,一峰生活广场打八折销售,而胖东来生活广场是买四送一的活动,如果你要买5双袜子,你会去哪个商场,这可需要我们研究分析一下,看哪个商场的促销活动对我们有利?”如此一来,对于爱购物,喜欢张扬的他们而言,这节课需要探讨的似乎就不再是深奥枯燥的数学问题了,而是生活中他们遇到的省钱之道。再比如学习“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时,我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图形:像黑板、篮球、三角板、自行车轮子,洗衣机等等,让各式各样的图形冲击学生的神经,让七年级的他们高度兴奋,进而对课堂充满好奇与求知欲。
  情境的创设时间不宜过长,要精练、新颖、有吸引力。因此,这一模块对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很大的考验。
  二、目标引领,使学生在轻松中领悟
  有了新颖而有趣的情境创设之后,还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这是一堂课的方向,我校统一为学生配备有“学习目标引领卡”,上面有具体可行的目标设置,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十六字”高效课堂模式下,对数学课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就是:目标要准确,例题型课的学习目标不只是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能力,一般为“会运用”、“能熟练运用”。即要求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我设置的三维目标是:1、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3、渗透“化归”的思想。在本课时的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所体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置具体可行,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自己学习的方向。
  目标明确,方向才明确;不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会使教与学不明方向。这就是目标的“引领”的作用。
  三、先学后教,使教师在高效中授课
  出示与明确学习目标后,开始了一堂课的中心环节,即“先学后教”。这一部分分两个环节,即“先学”和“后教”。
  1、先学:学生在进行自学和合作探究之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自学前的指导。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发放“目标引领卡”,或用其他方式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区分母》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自学前的指导,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第97页例题1,2,3.然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去括号和去分母的规律,小组内成员提出疑问,小组讨论解决。由于在每一个小组内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是ABCD四个等级,因此,有D级的学生提出来的简单的问题A级的同学可以为其解答。这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会知识。避免了老师的简单说教。在学生自学期间,我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等于我进行了“第二次”备课。 2、后教。学生自学之后,即进入“后教”环节。“后教”,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更多时候是“兵教兵”。这时,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环节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教学。而大部分的问题,学生在“先学”环节已经大部分掌握,这个时候老师的“教”就很有针对性。我在教授《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区分母》时,就是以提问的方式找出大部分学生都不懂的问题,也就是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无法解决的问题去进行解答。如果一个小组的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别的小组成员能够解决,我就把时间交给会的同学,由他们进行解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体验做“老师”的成就感。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知识,比如去括号的规律、方法,等式的性质,我在课堂上就不会再重复,在这个环节,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先学后教,表面来看教师非常轻松,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不大,其实不然,因为这需要教师更高的能力和更多的智慧。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往往不易认识到,老师的思维学生理解不透,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老师实现二次备课,随着课堂形势的转变实现自教学策略的创新。比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有一个小题目是:“一个整数,十位数字是a,个位数字是b,那么这个数可表示为 ”学生有大多数写“ab”,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发现,简单的纠正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反而浪费课堂时间,室课堂效率低下。我在纠正、点拨学生学习这个问题时,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我告诉学生:“一个数十位数字是3,个位数字是4,则这个数表示为34,若十位数字是5,个位数字是6,则这个数字是56,那么一个数字十位数字是a,个位数字是b,则这个数表示为ab,对吗?”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正确”。“那么反过来,ab=a×b,以此来判断,岂不是56=5×6,34=3×4?对吗?”而此时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而我再做一点引导:“34=3×10+4,56=5×10+6。”学生就会明白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的数表示为10a+b。这个过程简单易懂,效率高,效果好。所以单纯的说教纠错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有时候他们即便是记住了,也是机械的记忆。不如让他们把思路打开,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当堂达标,使课堂在圆满中结束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拨、归纳之后,课堂就进入了“当堂达标”的环节,在这个环节,由于老师在前三个环节中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因此学生可以把大量的时间运用在当堂达标练习上,这样一来,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教师当堂监督,又避免了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整个课堂才显得圆满。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目标引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十六字教学模式是环环相扣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洋溢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与个人魅力。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让每一堂数学课都成为知识的海洋,生命的狂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