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豫东地区锔缸挑舞考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豫东地区“锔缸挑”又名“京挑”,是根据锔缸匠人在走村串户行程中的挑担动作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作者对该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现状与价值等进行了多方位考察,并就这一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形式正面临着濒危状态发出警示。文章指出,如何使这一独具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缸挑舞得到合理的保护和传承,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锔缸挑舞  民间音乐舞蹈  保护和传承
  豫东地处河南东部(今属河南商丘市),在苏、鲁、豫、皖四省的结合部,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毗邻有史以来夏商多次迁徙的都城夏都老丘(开封东)及商都商丘。先秦时期周朝春秋时代为戴国和宋国的属地,东临宋国西邻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河南梆子豫东调、豫东琴书、白云市佛教音乐、民间音乐舞蹈“锔缸挑”等艺术形式,它们共同见证了豫东文化的繁荣与灿烂。
  一、锔缸挑舞的历史渊源
  锔缸挑舞是根据锔缸匠人在走村串户行程中的挑担动作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该舞的兴起时间并无史料和文字记载。据民权县颜集村老艺人吴天云口述,锔缸挑是由民权县颜集村锔缸匠人门头禄(1814―1885年)创起的,起源于清道光三十四年(1834年)。传说当时民权县颜集村有两家势力较大的财主,姓桑的一家住在村南,姓鹿的一家住在村北,两家都有玩艺班,逢节日古会、喜庆大典进行表演,双方争强斗胜,经常闹得不可开交。1834年冬季,两家玩艺班又在街头对舞,一时难分胜负,这时,村南头常年奔波在外的锔缸匠人门头禄正好从外地赶来,为给南头桑家玩艺班助兴,担起自己的锔缸挑子走向街头,以挑子作道具,边扭边舞,手不沾挑,挑不落地,一会儿在头顶,一会儿在颈后,靠挑子的弹跳力任意移动位置,围观者感到新奇绝妙,无不拍手喝彩赞不绝口,这场赛舞以桑家班大获全胜而告结束。从此锔缸挑纳入桑家玩艺班的节目之列。门头禄成为锔缸挑舞的第一代传人。
  锔缸挑舞代代相传相继,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该舞曾做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清代文举桑国飞,给锔缸挑编写了唱词,名叫《锔缸歌》,并定词定调,让唢呐和笙伴奏,使该舞锦上添花,更加引人入胜。第二次改革是锔缸挑舞的第五代传人周青莲对该舞的道具做了大的改进,扁担由长变短,由木制改为竹制,箱子由大变小,上面油漆花鸟图案,精制华丽别致,好似旧时游乡走村卖京广杂货的货郎挑,所以锔缸挑又叫京挑。这样一改进,既美观又灵活。表演技巧上,周青莲把杂技里的姿势和戏曲舞台上丑角的台步和扮相吸收糅合到该舞之中,使其更为新奇绝妙。第三次是有个叫花戏楼的豫剧演员,编排了有故事情节的锔缸挑,搬上了戏剧舞台。新中国成立后,锔缸挑舞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艺术门类。如庆祝新中国成立、欢送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等,都有锔缸挑舞参与演出的记载。改革开放后,第七代传人桑胜杰从舞姿、舞具等方面对其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1987年,民权县颜集乡成立了“民间艺术表演团”,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舞蹈信息》曾对该团做了详细报道。
  二、锔缸挑舞的艺术特征
  (一)锔缸挑舞的器具特点
  锔缸挑舞的器具主要有:1.竹扁担,宽7厘米,厚1厘米,长150厘米;2.箱子两个,桐木制作,板厚1厘米,长45厘米,宽30厘米,高35厘米;3.服饰,男丑角上服:黑绸料,白扣子,下服是红绸子,白布道;女旦角上服:粉红色绸褂,胸前绣绿花,黑边,下服是绣有黄花的大红裙子;4.红绸折扇,方河巾(表演时旦角所用);5.白绸汗巾(表演时丑角所用);6.器乐:打击类有大锣、二锣、鼓、钗;吹奏类有唢呐、笙、笛子;拉弹类有二胡、板胡、琵琶等。
  (二)锔缸挑舞的动作特点
  锔缸挑舞动作多、难度大,与杂技艺术相近。表演者全靠扎实的功底和高难度的动作来引人入胜,花样迭出,舞姿优美,要领为“三节”“六合”(三节:脚为根节,腹为中节,肘为稍节;六合:心与口合,口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脸合,脸与身合,身与气合);脚要稳,眼要准,身段要柔。基本舞步有蹲蹦步、前进步、交叉步、侧步脚向右迈半步、拉挑扭动步等。蹲蹦步,脚跟踮起,双脚向前同时小跳一次;前进步,双脚半蹲,脚跟踮起;交叉步,左脚尖外撇经右脚前方迈半步,右脚向前迈半步;侧步脚向右迈半步,右脚落地时,向右脚靠拢至右脚内侧;拉挑扭动步,左脚向前挪动,臀部向左摆动。动作表演的基本内容是根据锔缸匠人在走村串户行程中的日常动作而加工提炼的,主要有爬坡下坡、过河跳坎、顶风冒雨、平地行走、猴子望月等。
  (三)锔缸挑舞的表演特点
  锔缸挑舞自清道光年间(1834年)由锔缸匠人门头禄创建,经过170多年的发展、改进与创新,使锔缸挑舞这门民间艺术逐步完善和提高,并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形式,其基本特点如下:1.因为该舞是在民俗文化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形成了对民间习俗依存性的表演特点;2.因为该舞是模仿民间锔缸匠人的挑担动作,由即兴表演到参与演出,所以形成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自动参与、自娱自乐性的特点;3.该舞既有源于对民间民俗舞的继承,又吸收引进了戏剧与杂技表演艺术,因而具有综合艺术多源性的特点;4.该舞的演出场地不受局限,既可走街演出,又能玩场表演,也能在舞台上演出,因此具有演出场地灵活性的特点;5.锔缸挑舞是锔缸匠人在日常的锔缸生涯中苦练生巧而形成的,因此形成了新奇绝妙的稀有性特点。
  三、锔缸挑舞的现状与价值
  (一)锔缸挑舞的现状
  笔者在对锔缸挑舞第七代传承老艺人桑胜杰及民权县文化馆研究员王贵生的多次走访和初步调查中发现,锔缸挑舞虽然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弘扬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1.该舞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民间靠锔缸谋生的匠人已经绝迹,一些动作只能靠老艺人的记忆而延传;2.目前,锔缸挑舞的继承者仅有桑胜杰一人,桑胜杰已50多岁,有些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做起来已有力不从心之感。由于该舞难度大、动作多,群众喜闻乐见而又很难模仿,因此,至今后继无人,濒危状况令人堪忧。   (二)锔缸挑舞的价值
  锔缸挑舞在豫东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民间舞蹈的缩影,是当地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优秀的民间艺术门类。发掘、抢救、保护锔缸挑舞,其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1.学术价值。锔缸挑舞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且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历史传承在中国舞蹈史上实属罕见,发掘、保护锔缸挑舞,对丰富和完善中国舞蹈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2.艺术价值。锔缸挑舞来源于生活,但其舞姿又有别于生活,在表演时手不沾挑,挑子在肩上时而左,时而右,左右换肩自如,挑子还能在耳朵上、头顶上、鼻梁、眉头及下巴旋转飞舞,不断地变换花样,而双手却在配合挑子做一系列的表演动作,技巧高、难,动作娴熟,意到挑到,挑随意舞,舞姿优美,独具一格,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就连挑挑走路的姿势也似有轻歌曼舞之感。锔缸挑舞在经历了几次改革后,在表演技巧上还吸收了杂技、现代舞和戏曲的表演风格,具有幽默风趣的艺术特点。3.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锔缸挑舞,对当地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文化软实力,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锔缸挑舞的保护与传承
  (一)锔缸挑舞的保护
  虽然锔缸挑舞已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中,但是只靠政府的单纯保护,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生命的持久性也令人担忧。锔缸挑舞来源于民间,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现代生活的改变,当今人们普遍拥有的文化与生活水平已发生根本变化,锔缸这种传统的谋生方式已不存在,锔缸挑舞也已失去了原有赖以生存的生活土壤。如何使这一土生土长且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既保持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得到合理的发展,又能继续以原生态的风貌活跃在豫东地区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找到一条既与今天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又切合实际的可行之路,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象征和文化品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笔者认为,欲引水,当疏浚,方能源远流长。锔缸挑舞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健康发展之路,还有待同仁们继续研究、探讨和有效地保护。
  (二)锔缸挑舞的传承
  锔缸挑舞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流传、演变和发展,尤其是从兴起到现在已有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改革对锔缸挑舞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及发展传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同样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锔缸挑舞参加各种比赛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如1988年,锔缸挑舞在商丘市第一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奖;1992年,在河南省第六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荣获银奖;2004年,锔缸挑舞被省政府列入舞蹈类河南省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11月,桑胜杰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6年7月,桑胜杰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屡屡获奖和政府的重视与保护,能否改变锔缸挑舞这门民间音乐舞蹈逐渐走向衰亡的命运,从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并不容乐观。1987年,民权县颜集乡成立了“民间艺术表演团”,号召村里的孩子和年轻人跟着桑胜杰进行学习,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没有一个人能够坚持下来,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人愿意学这种舞蹈了。桑胜杰无奈地说:“说不定,锔缸挑舞真会在我这一代灭绝。” 因此,如何使锔缸挑舞这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面对今天的社会在保持传统、取其文化精华、保留古朴风貌、延续民间风俗的同时,又能够完整、健康地发展下去,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为锔缸挑舞的创新及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笔者有几下几点建议:
  1.建议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这个机构的领导应由懂业务的专业人员担任,其目的是对锔缸挑舞这一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整理。2.这个机构下面要有专业的编导创作人员,在对锔缸挑舞进行挖掘梳理的过程中,保留锔缸挑舞原生态习俗、风貌和舞蹈的特点,借鉴前三次改革成功的经验,以历史背景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为题材,对锔缸挑舞的舞蹈表演内容、表现形式、音乐的编配等全面进行创新与尝试。如把锔缸挑舞以歌舞剧或戏剧(用本地剧种河南豫剧)的形式进行表现,打造艺术精品,搬上艺术舞台,使这门古老的舞蹈艺术既保留古朴风貌与艺术特点,又符合时代精神与人们对现代文化的需求,使其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和艺术生命力,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这种表现形式不但展现了历史,同时也弘扬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对锔缸挑舞的发展和传承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3.由当地政府出面设立民间艺术文化节,给锔缸挑舞和当地的民间艺术营造一个长期展示的舞台和机会,把锔缸挑舞和当地的民间艺术推向市场,就像河南洛阳的牡丹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一样,形成一个固定的节日,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展示地方文化的同时,对外又进行了商贸活动,这样不仅对锔缸挑舞和当地其他民间艺术的发展及传承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扩大了锔缸挑舞和其他民间艺术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地方的经济也会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4.经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建议各有关部门在经济上能给予大力支持。另外,成立民间艺术基金会,充分利用企业、民间和社会的力量来争取经济的最大支持,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共同努力,这样锔缸挑舞这一非物资文化遗产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绽放出其独特的艺术光彩。
  参考文献:
  [1]陶景云.民权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2]刘立方.商丘文化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3]民权县志办公室.民权县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4]商丘市文化志编辑委员会.商丘文化志[J]商丘:商丘市印刷厂,2008.
  [5]商丘地方志办公室.商丘年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续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65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