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谨泽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使小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就小学体育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体育 教学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肩负的任务神圣而伟大,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第一”既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健康第一”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体现在学校体育的整个体系中,而不是某一个方面。培养身体健康、体魄强健的学生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广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的根本好转,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体育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遗传、环境、自然条件等种种因素,个体在身体发育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不仅造成了身体能力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个体在体育活动中价值趋向的差别。因而在体育活动中,不同个体所体现的能力具有不同的特质,而正是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才使体育活动过程多样化,也正是个体差异的存在才使体育活动更激烈,竞争性更强。如果没有个体差异,就没有必要进行教育,没有必要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个体的不断完善,在体育活动中,身体活动所带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进步,缩小了个体的自然差异,而在生活中,身体活动己成为不可缺少的保持生命活力和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个体差异的存在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体育活动为个体差异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途径。所以,今天的学校体育就应该为个体差异的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有效手段。“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的地位,改善人的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走向,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走向。
  
  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的突破口放在学生主动练习、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上。使学生从他主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意志,使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己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论。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配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交往,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增强体质。
  
  四、培养体育课堂教学的非竞争氛围,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运动
  
  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手彼此为争取比对方更好的成绩而努力,并显示潜能的过程。这种要战胜对方的愿望或者想比对方做得更好的冲动意愿,就是竞争意识。体育的本质性就是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要求参与者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竞争为提高体育教学的地位、扩大和深化体育教学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进入新的世纪,体育的概念已从狭义的比赛,扩展到为一种终身性的、全民性的“大体育”观念,尤其是当前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是否还应该象过去那样过分强调竞争性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呢?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人们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通过观察和模仿社会上成功的人而为自己树立一个发展的目标。在此目标的激励下,人们有可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高目标的确立原本是为了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争相去比谁做得更好,这一点恰恰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每个人的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今天比昨天、比上个星期做得更好,它同“与别人比较,看谁做得更好”绝对没有关系。人们需要榜样,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个人进步和提高,过多的强调竞争会使认知者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或滋生出一种应付差事的态度,从而给人造成很大心理压力,极易使人产生一种“失败感气运动参与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个体性活动,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个人的肌体免疫能力,为充分发挥生命的作用而扫清障碍。
  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培养起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而且更应让他们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参与运动的习惯、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自愿性,真正从内心把体育锻炼作为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光凭竞争性的测验是不够的,非得有一个相对密切配合的非竞争性的氛围不可。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要实现以上的目的,体育教学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