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实践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凤燕

  摘要: 为了增加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文作者通过生物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出几点经验:教师应利用生物学常识引导教学,在实践中渗透生物学知识。教师要发挥好启发和引导作用,并且有效地开展各项实验和户外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增强生物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生物学常识实验
  
  在初中开设的各门学科中,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初中生物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学科的优越性,将课堂教学与日常实践活动中生物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然而,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常识应用到生物学教学当中呢?我开展了此项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中、实验课中和课外实践中三大方面,以下逐一展开分析。
  
  1.在课堂中利用生物学常识引导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化的日新月异,生物学知识的更新速度飞快,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这也就要求生物学教师掌握最新的生物学发展动态,必须时刻给自己注入新的知识、新的能量来应对生物科学的发展。教师在准备新课之前,应根据课堂内容搜集并整理与本节课相关的常识和资料。教师可以用引用故事、常识、当前热点和实事内容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并为学生进一步思考奠定基础。
  
  1.1借助故事导课,用绘声绘色的语言铺陈渲染,既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能使学生精神焕发,兴趣昂然,求知欲冲动。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需要搜集大量的生物学故事的素材,可以借助当时比较流行的青少年图书系列剧的小常识,也可以引用动画片和动物世界等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为材料,进一步加以整理。例如在学习动物具有保护自身的机制时,教师就可以引用动物世界中《变色避敌的枯叶蝶》,讲述枯叶蝶不但在体形上模拟周围环境,而且体色尽可能地和环境保持一致,让天敌真假难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1.2利用生活中的常识和现象为铺垫,解释课堂中涉及的知识的疑点和难点。由于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要求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工作,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产生研究课题。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吃海鲜的时候不可以吃水果?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程内容。再如:我们家中的水族箱里的灯光是否长时间开着呢?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灯光不能长期打开呢?会使鱼的什么结构产生不适反应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1.3通过当前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叙述当前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发展规划或者治理策略,可以提升学生对问题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全局性。例如,我们在提及或者讲解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提出学生所观察到的关于生态破坏的事例,并将各种环境破坏情况分门别类,进一步针对各种生境破坏情况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于无形中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在实践中渗透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可以通过两个主要方面实现,即实验课辅助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要学的教学内容,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点在实际操作和现实生活中得以体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更有效和直观地学习,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意义教学。
  
  2.1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实验和实验设计组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并利用实验中的科学史渗透科学精神教育。实验教学包括教师演示实验部分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部分。其中,教师演示实验通常属于实验材料比较稀缺或操作的难度较大的实验。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另外,教师应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部分,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这不仅能使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实验的能力。实验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2.2不可忽视课外实践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拓宽各种学习渠道,使学习和实践有效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项有意义的户外活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动、植物园的参观或者野外郊游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教师结合活动渗透一些生物学知识,能使学生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正确认识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实现寓教于乐,有效地避免空洞的说教。另外,教师让学生与大自然深入接触和了解,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生物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等内容,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鲁桂莲.初中生物学课的导入.生物学教学,2009,VOL34,(1):28-29.
  [2]季凯宁.谈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学教学,2009,VOL34,(1):25-26;
  [3]马亚芬.谈故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09,VOL34,(1):23-24
  [4]王晶晶,胡兴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学教师教学理念的思考.生物学教学,2009,VOL34,(9):16-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