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数学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志锋

  摘 要: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信息时刻出现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动态生成的资源?本文作者总结了几种策略:珍视课堂上的亮点,使亮点更亮;正视教学中的尴尬,让疑虑消除;重视学生的错误,让真相更明;审视学生的思维,整合教学板块。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动态生成的信息 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主人,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变成了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共享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已不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式的传授,而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留白设计中、在教学的对话中、在教师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后的交流中、在教师创设的宽容的情感氛围中、在教师创设的丰富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中,动态生成的信息非常丰富,很多问题非课前预设所能想到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令教师应接不暇。该如何处理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珍视课堂上的亮点,使亮点更亮。
  在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提出始料不及的“亮点”问题或想法,像“我反对”、“我喜欢自己的算法”、“我认为这样做也可以”诸类的话,教师应珍视学生这种积极思维的情势,把握适当的角度予以跟进。
  如教学“两位数乘法估算”时,我通过媒体屏幕展示了“阶梯教室”画面与题目:“阶梯教室每排坐22个人,共有18排,大约能坐多少人?”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一下子就列出算式,说出结果:“22×18≈20×20=400(人)。”可是正当我兴奋之时,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我认为还可以这样做。”我灵机一动,顺水推舟:“很好!你有什么想法,说给大家听听。”这个学生走到黑板前写下:“22×18≈20×18=360(比360人多一些)。”师生均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受到该位学生的启发,又提问:“还有不同想法吗?”结果一大片学生举手应答……像这样,采用“跟进策略”创造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能使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得到迸发。
  二、正视教学中的尴尬,让疑虑消除。
  “尴尬”场面人人有之,即便是名师也难逃此“劫”。但不同的老师对待“尴尬”的场面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面对尴尬,很多时侯教师还是得多追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他的理由,还要耐心倾听,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们。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奇特,或是难以理解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一组分数找规律时,规律本来是这样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可有个别学生说:分子和分母如果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大小也可以不变。他还举出了一个例子。对于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大家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否还需要补充或改动呢?通过讨论,多举例,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三、重视学生的错误,让真相更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有错误;学生出现错误,是挑战也是契机,更是“教学资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可以此为契机,营造动态,通过经营生成,变为“教学资源”,实现“柳暗花明”的境界。
  例如在判断已知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时,当有学生说出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时,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很多信息,这时教师可采用放大的策略,及时追问、评价、分析、组织学生辨论,引导学生说出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一般的梯形和直角梯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澄清了头脑中的模糊认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打开了所有学生的思维闸门。
  四、审视学生的思维,整合教学板块。
  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必须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裁剪,重新调整,整合教学资源。并适当运用放大、缩小、反问、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使生成性的资源服务于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到位。
  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引入时,出示了蝴蝶、树叶、风筝,有个别学生就看出它们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时就可以采用缩小的方法,将轴对称图形板书,再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对学生的发言是一种认可,更重要的是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经历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过程。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课堂“上越位”现象比比皆是,而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根据每个人的实际展开教学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缩小的策略,照顾到大多数的同学。
  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果确实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并做出相应的分析,为下次的生成提供更好的预设。教学是一门艺术,虽然教师不可能预设到学生的种种情况,但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调控艺术。希望不久的将来,对于临场的尴尬,我们能够镇静排除;对于瞬间的顿悟,我们能相机采撷;对于始料不及的,我们能够灵活处理;对于意外的碰撞,我们能够改弦易辙;对于外来的干扰,我们能够因势利导……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更加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