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改中的语文教学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晓鸿

  目前,新课标的推行是对教师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广大教师应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首先是对教师应有的知识观的挑战。如果教师满足于现有的状态,而不紧随时代的步伐,那他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教师的角色转化。教师要有新型的教育教学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变为主动学习者,而不是以前的被动接受者。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了解课标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上,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自我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所以要着重培养学生爱读书、勤积累的意识。为了让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首先,从平时开始,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上一点一滴的进步,并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增强信心。因为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设立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例如,有个同学比他成绩好一点点,在下一次超过他就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再设置一个比他好一点点的同学作为目标,下次再超越他,在不断超过的过程中,他将充满自信,也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忘掉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老师”的吸引和指导下,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积极为学生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
  传统的语文学习机械化地吸收,过多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新课标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书本与生活中的界限,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宽松氛围中学习语文。例如:学习古文时,疏通文义这一步小组内合作完成的效果比其他方式都好。有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为某篇课文设计教案,大多数小组的教案写得有模有样。学生设计的教案中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板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中有问题设计和参考答案)、作业设计等,学生小组合作的教案设计出来了,这篇课文也就学完了。向学生做调查了解,他们都说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我还把教师批改作业改成在小组内进行,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小组成员面前,集体的赞扬、鼓励、批评与帮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了。小组批改的过程,是一个互相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彼此之间的横向交流,又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作业批改方式的改革,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学生能更及时地了解作业的效果,学得也愉快。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辩论赛,就让小组预先布置谁负责搜集材料,谁负责整理资料,谁担任辩手,等等;办手抄报,就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分工负责有关工作。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多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必要时做一些引导,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活动中受锻炼,养成习惯,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充分利用教材留白,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标准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教材编排富有弹性,每课的练习都设计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例如,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探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如研读古诗《别董大》,课后习题要求说出诗中所写的景物,由此我得到启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剧本,并当导演,把剧本排演成一个短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查阅了诗人高适写《别董大》的背景,研究了当时诗人和琴师董庭兰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写、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促进了语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只有老师的观念首先转变过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相信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都会探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芳.对语文课改的一点看法.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王德建.农村初中语文课改之“静态”对策.新课程(教研),201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