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在课改中的一些感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文波

  一、两种观点
  
  这次课改,就目前来看老师的观点主要是积极与消极。处于消极的,还没把新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他们把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素质教育”只是空喊口号。为什么?因为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还在以分数论英雄。什么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等等,对他们来说都还持怀疑态度。学校为了经济收入,为了生源,不得不顺着社会和家长的心理。可见,学校及老师虽有苦衷,但不改变教育观念,目前生员再多也是短暂的。作为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校领导呢?更要放眼未来。种种迹象表明,应试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目前,素质教育已在全国铺开,高考及中考试题则以新课标为准,如果观念不变,很难成就我们的教育事业。因为应试教育已经过去,素质教育体制已基本完成,走在前列的,“不再是仅仅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彻于学生的整个一生。”这样的学校,不是压着学生学,而是教学生怎样去学,自愿去学、爱学;这样的学校,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是他们的乐园。
  历史上有许多大人物都是凭自己的喜爱并努力奋斗成功的:高尔基没进过学校,却成了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蒲松龄连进士文凭都没拿到,却写出了传世之作《聊斋志异》。他们靠什么?靠自己喜欢,喜欢了,就把学习当成娱乐,把外人看来很苦的写作当成娱乐。当然,这是大人物,但小人物何尝不是这样?学生中有的理科好,有的文科好,有的体育好,因为这其中有他们的爱好。因此,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总结出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才喜欢学。
  目前的课改是最新的,符合人性发展创造的教育。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和学生,都应有超前意识,以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二、对探究式教学的一点尝试
  
  课改提倡探究式教学,其实,这就是启发式和讨论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方式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机整合。要启发学生,师生之间就要共同参与,展开讨论。其中,教师的组织,引导都起着重要作用。组织不好,就会混乱,冲淡主题。因此,语言必须是启发式,画龙点睛式,且具有艺术魅力式的,如此才能对学生有感染力;才能对学生的注意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才能使课堂教学既有组织纪律,又有寓教于乐的互动气氛,以达到转换角色,培养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目的。
  如讲解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不像以前那样,只是由自己讲,因为那样就会使学生被动,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我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清不懂的生疏的字词。到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上讲台,把生字生词分别注音和用自己的语言将解释写在黑板上,让下边的学生监督是否错了,错在那里,怎样改正,这一环节仅用10分钟。接着,又充分发挥老师的语言艺术,用5分钟介绍了伟大的革命家朱德的家庭,以及这篇文章产生的背景。要学生自己划分层次,然后分组或单个朗读,读一层次,就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讨论这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再用一句简洁的话写在黑板上。最后是归纳“母亲的个性”,通过启发,有的说勤劳,有的说善良,最后连坚韧、有远见,能支持朱总司令不断革命都归纳出来了。为更深一步启发学生,我又补充说:“朱总司令生在农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母亲的支持下照样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可见,人的作为,决定的因素不在家庭的好坏,而在人的个性及独立的创造性。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有方法,但无定法。上边的举例,仅是笔者传统方式与新理念指导下探究性的尝试。课改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个性,其实老师也应有个性,有不断的创造力,有独到的见解,根据不同的学生素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得到实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