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秋英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尝试着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
  
  一、在新课引入时。创设兴趣情境
  
  创设兴趣情境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例如:在“长、短”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导入:“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时,教师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新知探究中,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好的问题一经出示便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如在教学用数对位置时,创设了教室里学生的座位图,这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而且学生已经能用类似“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学生在用已有知识描述位置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有时不够准确,容易让别人产生误解,从而产生新的想法:有没有更好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并提出有效问题。
  
  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操作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好奇”、“好动”、“好学”、“好问”的心理需求,也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掌握知识技能。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提出:“能不能用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行转化?怎样转化?”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1)画上底和相应的高。(2)沿着高剪下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3)拼成的图形和原平行四边形比较,面积的大小有什么改变。让学生同桌操作、比较,然后汇报。通过一组多个不同形状的平形四边形的剪拼实践验证,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新知。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亲自探索知识奥秘,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又让学生懂得如何探索知识,掌握规律,把学生推向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成功的体验能产生动力,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他们而言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作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在新课结束时,创设延伸性情境
  
  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尽量在学生心里留点余味,可以为以后的课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后,可以提出,能被9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课后通过找资料、计算举例子、同学间讨论等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无穷乐趣。注意了“延伸性”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576.htm